英英天上云,洞洞天下谷。
皎皎谷中人,精神皎如玉。
卷舒一何心,怡悦亦自足。
朝采孕丹砂,夕气被林麓。
岂无茯苓芝,随春入锄斸。
自是长生苗,根本元不俗。
三千年桃花,八千岁椿木。
不如采药归,枕石伴云宿。
英英天上云,洞洞天下谷。
皎皎谷中人,精神皎如玉。
卷舒一何心,怡悦亦自足。
朝采孕丹砂,夕气被林麓。
岂无茯苓芝,随春入锄斸。
自是长生苗,根本元不俗。
三千年桃花,八千岁椿木。
不如采药归,枕石伴云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天然与宁静并存的画面。开篇即以"英英天上云,洞洞天下谷"勾勒出一片广阔的自然景观,其中"英英"和"洞洞"两词形容云与谷之深远,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紧接着"皎皎谷中人"则描写了谷中人的清澈与宁静,"精神皎如玉"更是强调了这种宁静中的高洁。
诗人通过"卷舒一何心,怡悦亦自足"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顺应和内心的满足。接下来的"朝采孕丹砂,夕气被林麓"则写出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同步的生活状态。
在"岂无茯苓芝,随春入锄斸"一句中,诗人通过对药草生长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力与更新的赞美。"自是长生苗,根本元不俗"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生命力的恒久和独特。
最后两句"三千年桃花,八千岁椿木。不如采药归,枕石伴云宿"通过对长寿之物的描写,再次突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超脱世俗、追求永恒的向往。同时,"不如采药归,枕石伴云宿"也表明了诗人更倾心于寻找生命之源和与大自然合一的生活方式。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个人精神追求的寄托。通过对山谷、云天、药草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于宁静、生命力和永恒价值的深刻理解。
平生远斋老,为说惠连贤。
制行有成德,工诗称旧联。
几年徒慕想,十载获周旋。
别去吴中远,书无雁足传。
相逢到别二十日,披览溪山驻行役。
凄凉浩荡两生境,意不求诗诗自得。
临分不作珍重语,顾欲倡酬诗卷觅。
问君得此君何用,云比相如家四壁。
杜陵囊帛解救寒,陆生越橐千金直。
人言君侯真太痴,君痴不痴君自识。
缭绕竹青沙白,缘情政可生愁。
寂寞雁秋猿冷,未妨相与成游。
闻道常年会,尚书领客来。
公能哦旧句,我恨阙初陪。
郁胡云峰南,苍苍石磴苔。
人亡与节逝,已矣两裴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