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读梁史残,愀然感僧辨。
奸雄志逐麇,肘腋遂中变。
焚骨饮其灰,王颁解修怨。
论功不受赏,竟免丹书谴。
良胜伍行人,终成徇知恋。
此身复为奢,沈冤竟谁唁。
龚壮更超然,巴山从所愿。
每读梁史残,愀然感僧辨。
奸雄志逐麇,肘腋遂中变。
焚骨饮其灰,王颁解修怨。
论功不受赏,竟免丹书谴。
良胜伍行人,终成徇知恋。
此身复为奢,沈冤竟谁唁。
龚壮更超然,巴山从所愿。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的作品《题阙》之六十三,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与思考。
首句“每读梁史残”,点明了诗的主题是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特别是对梁朝历史的片段阅读引发的情感波动。“愀然感僧辨”中的“愀然”形容心情沉重,“僧辨”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位僧人或辨识历史的人物,暗示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感慨。
接着,“奸雄志逐麇,肘腋遂中变”描绘了奸邪之人的野心与阴谋,比喻他们的野心如同野兽追逐,最终在身边(肘腋)引发变故,形象地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不可预测性。
“焚骨饮其灰,王颁解修怨”描述的是历史上的某个事件,可能是指某种极端的报复行为,如焚烧尸体并饮用灰烬,以彻底消除怨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与残忍。
“论功不受赏,竟免丹书谴”则转向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提到有人因不求功名利禄而避免了被记录在史书上的谴责,暗示了对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累的高尚品质的赞美。
“良胜伍行人,终成徇知恋”进一步对比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赞扬了那些能够坚守知识与真理的人,即使为此付出生命也无悔。
“此身复为奢,沈冤竟谁唁”表达了对历史中无辜受冤者命运的同情,指出即使他们遭受了不公,却无人为之哀悼,体现了对社会公正缺失的批判。
最后,“龚壮更超然,巴山从所愿”可能是对某一具体人物的颂扬,表示此人虽遭遇不幸,但依然保持超然的态度,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展现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权力斗争、人性善恶、社会公正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高尚品质和坚韧精神的赞美。
君居郭之东,我馆亦东郭。
君已素我心,我未一君目。
时初丙辰秋,一见洞轩腹。
君即就我眠,我亦共君读。
历代故史编,皇家新典牍。
我猎未暇精,君记抑何博。
寒灯窗竅红,明月庭阴绿。
君举口不休,我听膝屡促。
忆从半载余,丽泽情方熟。
胡为一别后,终天诀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