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不留手呵流汁,玉兰堂中曾什袭。
尚传雍国旧文房,介绍管城友子墨。
感深合浦见珠还,翊我驰驱三十年。
沙尘灰烬幸埋没,未入陈通返棹船。
离兮何戚合何喜,即今此研岂虞氏。
临池徒忆晋人言,后今与昔同一视。
遐思当日非承平,会稽栖处胡为情。
淬妃有灵设相问,道愧文家玉带生。
抚不留手呵流汁,玉兰堂中曾什袭。
尚传雍国旧文房,介绍管城友子墨。
感深合浦见珠还,翊我驰驱三十年。
沙尘灰烬幸埋没,未入陈通返棹船。
离兮何戚合何喜,即今此研岂虞氏。
临池徒忆晋人言,后今与昔同一视。
遐思当日非承平,会稽栖处胡为情。
淬妃有灵设相问,道愧文家玉带生。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题虞允文晋研》。诗中以研(砚台)为线索,描绘了对历史人物虞允文的追思与感慨。
首句“抚不留手呵流汁”,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研台的珍贵与独特,仿佛能感受到研台上的墨汁在轻轻流淌。接着,“玉兰堂中曾什袭”和“尚传雍国旧文房”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研台的历史价值和传承,它曾被珍藏于名堂之中,流传于文房四宝之间。
“感深合浦见珠还”一句,借用了古代合浦珍珠归还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虞允文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研台背后故事的感慨。接下来,“翊我驰驱三十年”一句,展现了研台伴随主人经历了漫长岁月,见证了主人的奋斗与成长。
“离兮何戚合何喜”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研台命运的复杂情感,既有离别的哀伤,也有重逢的喜悦。随后,“即今此研岂虞氏”一句,提出了疑问,似乎在思考研台是否仍属于虞允文,引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思。
“临池徒忆晋人言”一句,借用晋人关于研台的传说,表达了对研台过去辉煌的回忆。最后,“后今与昔同一视”一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但研台的价值与意义并未改变,它在古今人心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遐思当日非承平”一句,暗示了虞允文生活的时代背景,可能并非太平盛世,体现了对历史人物所处环境的同情与理解。“会稽栖处胡为情”一句,进一步探讨了虞允文为何选择在会稽栖息,表达了对历史人物选择的思考。
“淬妃有灵设相问”一句,以假设的方式,想象研台的主人(妃)如果还有灵性,会如何询问诗人。最后,“道愧文家玉带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达到如虞允文那样成就的自谦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研台这一载体,不仅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敬仰,也蕴含了对时间、命运、价值等深刻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栖迟白门下,行采青溪蕨。
隔水望三山,迢迢不可越。
中路逢胜友,相携理兰楫。
霜叶兼帆度,江花背棹发。
东迎晨曦出,西送素辉没。
彼美隔蒹葭,一水如天末。
琼枝未获攀,瑶草何由掇。
相期赴良晤,毋令蕙草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