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帝金华讲,千龄道固稀。
位将贤士设,书共学徒归。
首命深燕隗,通经浅汉韦。
列筵荣赐食,送客愧儒衣。
贺燕窥檐下,迁莺入殿飞。
欲知朝野庆,文教日光辉。
侍帝金华讲,千龄道固稀。
位将贤士设,书共学徒归。
首命深燕隗,通经浅汉韦。
列筵荣赐食,送客愧儒衣。
贺燕窥檐下,迁莺入殿飞。
欲知朝野庆,文教日光辉。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皇帝为学者们设宴的盛大场景,通过对宴会细节的描述,展现了当时崇尚文教、尊贤下士的文化氛围。
"侍帝金华讲"一句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一个庄严肃穆的宫廷学术交流环境,金华讲堂是皇帝召集学者们讨论学问的地方。"千龄道固稀"则表明这些学问讨论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和常态。
随后的"位将贤士设,书共学徒归"进一步描绘了宴会上的学术氛围,学者们被安排就座,而书籍则是他们共同的归宿,暗示着知识的重要性和追求。
"首命深燕隗,通经浅汉韦"一句,则指出在这样的场合中,皇帝首先下令进行的是对经典深入浅出的研讨,这也是宴会的一个主要内容。"列筵荣赐食,送客愧儒衣"则表现了宴会上的盛况和皇帝对学者的恩惠。
"贺燕窥檐下,迁莺入殿飞"一句,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花瓣比作贺燕(来宾),形象地表达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以及宴会上的热闹场景。
最后,"欲知朝野庆,文教日光辉"则是全诗的高潮,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和宴会,展现了整个朝廷和社会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这种重视所带来的光明与繁荣。
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精致描绘,展示了一场充满学术氛围和文化盛宴的集会,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化教育的繁荣景象。
叶落归故根,孤云有时还。
凶年闾里尽,谁门今幸全。
全者自何归,皮肤半不完。
百租丛其身,欲诉谁见怜。
吾家十八军,独我犹从战。
昨当战交河,左髀贯双箭。
本不识犁锄,况复千亩租。
三诉吏不语,锁颈投囹圄。
盈盈窈窕女,当门是谁家。
十三学画眉,十五檀琵琶。
邑中有卢家,此女名莫愁。
向前问此女,女闻双泪流。
二十嫁夫郎,重门阿阁房。
临窗种桐树,五年妾身长。
自渠下杨州,置妾守空楼。
悔不快剪刀,断水不东流。
吹玉箫兮眺帆,浦横蔽江兮美无舸。
謇踯躅兮旋望,宛窈宨兮山之左。
陟山左兮降右,忽而来兮倏而去。
跨白鹿兮导两螭,色含笑兮心莫知。
既登兮山椒,复南陟兮石濑。
日冥冥兮欲暮,风飘飘兮吹蕙带。
美人家在古宣州,少日曾同白下游。
青眼十年重酒盏,绿波千里又官舟。
江山近识桓生马,风月平分谢眺楼。
无限离情与乡思,暮天云树满汀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