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闵雨诗》
《闵雨诗》全文
宋 / 李觏   形式: 古风

吴江之南,是曰丰国,五种之生天下食。

一岁不登,吾民菜色。

如何天不仁,纵彼旱孽称其神。

矫矫赤龙推火轩,来自东南山。

咸池愞水不敢沃,阳侯失色愁烹煎。

况兹畎亩流涓涓,何足吸之唇齿间。

但见禾与黍,蓬勃红尘起。

土伯敕其属,扫路迎饥鬼。

哀哉氓蚩蚩,托身釜鬲惟蒸炊。

小人怨咨君子知,天生天杀今其时。

我闻皇穹大德在生育,爱养万物同婴儿。

产民之身赋民食,中道绝之何所为。

当时冥冥间,委任非其宜。

山川之神各守土,群龙受位司天池。

上帝当轩亲戒敕,十日一雨无愆期。

帝心仁且信,临下固不疑。

谓言庶事有分职,屏去视听思无为。

安知愚下鬼,负德孤恩难制指。

弄天之权侮人命,贪嗜牛羊邀祭祀。

忽焉一物不称情,因教此旱灾生灵。

雷霆之官畏罪莫敢谏,头枕天鼓眠不醒。

帝在紫微垣,下隔千里云。

徒劳衔血向空哭,帝心虽圣安得闻。

北斗侍帝侧,斡运气母均四时。

五星暨众宿,照曜亡偏私。

夫何容此鬼,恣行胸臆轻天威。

定是机务繁,耳目有所遗。

小臣亦何者,草莽负奇节。

欲系神颈无长绳,欲斩龙头剑锋缺。

皇穹如未察凶邪,空使小臣心郁结。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觏的《闵雨诗》,通过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现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天道不仁、天灾连连以及统治者的不作为的深刻感慨。全诗语言苍凉,情感强烈,充满了悲愤和批判。

诗中“吴江之南,是曰丰国”开篇直接点出了地点,表明这是一个本应富饶的地方,但接着便是对自然灾害的描绘,“五种之生天下食。一岁不登,吾民菜色。”这里通过反差的手法,强调了天灾带来的痛苦。

“矫矫赤龙推火轩,来自东南山。咸池愞水不敢沃”则是对干旱之灾的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自然力的无情与威力。随后,“阳侯失色愁烹煎。况兹畎亩流涓涓,何足吸之唇齿间。”诗人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民的痛苦以及对天灾无力的哀叹。

接下来的“但见禾与黍,蓬勃红尘起。土伯敕其属,扫路迎饥鬼。”则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揭示了统治者的失职和人民的悲惨处境。诗中不断强调天灾带来的苦难,以及对上天的质疑和不满,如“哀哉氓蚩蚩,托身釜鬲惟蒸炊。”这里通过反问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无力感和悲愤。

在后半部分,“我闻皇穹大德在生育,爱养万物同婴儿。产民之身赋民食,中道绝之何所为。”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质疑,认为他们没有尽到养育百姓的责任。

随后的“当时冥冥间,委任非其宜。山川之神各守土,群龙受位司天池。”则是诗人通过神话传说来批判现实,表达了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失序的不满。

最后,“帝在紫微垣,下隔千里云。徒劳衔血向空哭,帝心虽圣安得闻。”这里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以及对他们的批判和无奈。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丰富的情感表现以及巧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不满。

作者介绍
李觏

李觏
朝代:宋   字:泰伯   号:盱江先生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生辰:1009—1059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从塞上偕内子南还赋赠·其三十一

停骖太白酒楼傍,一树桃花娇晚妆。

稚子只今在东鲁,女儿亦欲字平阳。

(0)

从塞上偕内子南还赋赠·其二十四

使君羔雁为予将,千骑迎来自朔方。

与子得成兄弟好,都繇幕府重文章。

(0)

西樵山中作·其二

家家洗药有流泉,山上人耕尽茗田。

妇女不知春色好,桃花一任落溪边。

(0)

穫稻·其三

千钱租鸭步,争向女官沙。

食罢三秋粒,禾生又海涯。

(0)

古意·其七

藕花既相偶,莲叶亦相连。

借问鸳鸯鸟,何茎最可怜。

(0)

采莲曲·其四

水肥多并蒂,色映白成红。

叶大偏宜藕,田田满浦东。

(0)
诗词分类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诗人
陈三立 薛能 张继先 钱谦益 邓肃 黄滔 鲍照 杨载 薛时雨 姚勉 赵嘏 袁宗道 段成己 朱元璋 周邦彦 魏初 李舜臣 王安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