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
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
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
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
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边塞景象,游客在长城下驻足,战马饮于长城脚下的山洞之中。马儿闻到水中的腥味,便嘶鸣起来,因为水中似乎含有士兵的尸骨。这股水流不是普通的溪泉,它不仅冲刷着岩石,也带走了战争留下的血腥。
诗人通过“洗尽骨上土, 不洗骨中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怀和哀悼。长城下流淌的水虽然能够清洗掉附着在白骨上的尘土,却无法洗净那些死去战士心中的怨恨。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一句,则表现了诗人对逝者灵魂的关怀和对历史悲剧的反思。长城下的骨骸如同流水一般众多,而这些亡魂在四面八方游荡,似乎仍然徘徊在人间,寻找着他们的归宿。
最后两句“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则营造出一种超自然的情境。长城下的溪水,仿佛带有哀伤的哭泣之声,这些声音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但又模糊不清,让人难以辨识。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于战争、生死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一种哀婉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