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湖绿柳已成阴,最喜高蝉唤霁吟。
谁道胁鸣物无识,此声端惬望晴心。
围湖绿柳已成阴,最喜高蝉唤霁吟。
谁道胁鸣物无识,此声端惬望晴心。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湖畔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
首句“围湖绿柳已成阴”,以“围湖”点明地点,暗示湖水环绕四周,而“绿柳”则勾勒出一片翠绿的景象,“已成阴”则说明柳树茂盛,遮蔽了阳光,营造出一种清凉静谧的氛围。
次句“最喜高蝉唤霁吟”,“高蝉”指的是高处的蝉鸣,这里用“最喜”表达了诗人对蝉鸣的喜爱之情。“唤霁吟”则暗示蝉鸣在雨后初晴之时最为悦耳,仿佛在吟唱着大自然的赞歌,增添了诗的意境美。
后两句“谁道胁鸣物无识,此声端惬望晴心”,诗人通过反问“谁道胁鸣物无识”,质疑了外界对于自然界声音的理解,强调了蝉鸣不仅仅是物理现象,更是传达情感和意蕴的声音。最后“此声端惬望晴心”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这声音的喜爱和期待晴天的心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湖畔绿柳、高蝉鸣叫的描绘,展现了夏日湖边的宁静与生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朝游扶桑根,不折拂日枝。
莫食楚萍实,掬海见虹霓。
黄鹄别我影,目尽汉水湄。
况复衔其子,风露何当归。
飘萧软桂丛,零落紫苔衣。
梦魂知尔处,落羽在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