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不能鸣有近忧,羽毛之美为谁留?
几挥赤壁千年敌,借得衡阳六月秋。
蒲箑未书尚待贾,素纨捐箧有馀愁。
西风不受元规污,一幅纶巾对白鸥。
烹不能鸣有近忧,羽毛之美为谁留?
几挥赤壁千年敌,借得衡阳六月秋。
蒲箑未书尚待贾,素纨捐箧有馀愁。
西风不受元规污,一幅纶巾对白鸥。
此诗以雁羽扇为题,寓含深意。首句“烹不能鸣有近忧”,以烹煮之物不能鸣叫,暗喻事物虽具形体,却无声音表达,引出下文对雁羽扇美的探讨。次句“羽毛之美为谁留?”则直接点明主题,赞美雁羽扇的羽毛之美,却也引发对美的价值和存在的疑问。
“几挥赤壁千年敌,借得衡阳六月秋。”这两句运用了典故,赤壁之战与衡阳六月秋,分别象征着历史的辉煌与自然的宁静,通过对比,突显雁羽扇不仅是一件器具,更蕴含着历史与自然的韵味。
“蒲箑未书尚待贾,素纨捐箧有馀愁。”蒲箑是古代的一种扇子,这里与雁羽扇形成对比,暗示雁羽扇的独特价值。未书即未书写,待贾即等待交易,捐箧即弃置箱中,这些词语表达了对雁羽扇的珍视与无奈,既有对其价值的肯定,也有对其命运的感慨。
“西风不受元规污,一幅纶巾对白鸥。”最后一句以西风、元规(古代的一种笔)、纶巾(古代士人的头饰)和白鸥为意象,描绘了一幅清雅脱俗的画面。西风不受元规污,意味着雁羽扇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了其独特的品质,不受世俗的污染。对白鸥,则进一步强调了雁羽扇的高洁与超然,如同白鸥般自由自在,不为尘世所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雁羽扇的赞美与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于美、价值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雁羽扇作为载体,承载了历史、自然、艺术与哲学的多重意义,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审美追求。
我家大冯君,清诗跨阴何。
尤工婕妤怨,不愧青草歌。
后生游其门,玉石例琢磨。
是中知味少,莫辨白黑鹅。
独闻子孙子,锵然应鸾和。
君尝喜其似,谓可同臼科。
剑池佳山水,清涟映嵯峨。
孙子居山间,新诗日吟哦。
探囊肯投我,有篇未为多。
论文定何时,一醉金叵罗。
更当期皓首,共理钓鱼蓑。
吾宗宣城守,诗压颜鲍辈。
其间警拔句,江练与霞绮。
居仁相家子,敛退若寒士。
学道期日损,哦诗亦能事。
自言得活法,尚恐宣城未。
今晨开草堂,书帙乱无次。
探囊得君诗,疾读过三四。
浅诗如蜜甜,中边本无二。
好诗初无奇,把玩久弥丽。
有如庵摩勒,苦尽得甘味。
徐侯南州杰,论文极根抵。
读君诗卷终,曰此有馀地。
期君高无上,二谢以平视。
要当掣鲸鱼,岂但看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