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如来尊顶法,覆藏深密碧螺寒。
通身是眼自不见,擘面出头窥更难。
四义仅能分肉髻,八还终恐隔花冠。
争如劈佛丹霞手,揭露从教觌体看。
三世如来尊顶法,覆藏深密碧螺寒。
通身是眼自不见,擘面出头窥更难。
四义仅能分肉髻,八还终恐隔花冠。
争如劈佛丹霞手,揭露从教觌体看。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德洪所作,名为《余居百丈天觉方注楞严以书见邀作此寄之二首(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佛教意象和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佛法深入的理解与独特见解。
首句“三世如来尊顶法”,开篇即点明主题,强调了佛法在时间上的永恒性,以及佛陀作为法的尊贵象征。接下来,“覆藏深密碧螺寒”一句,以碧螺山的寒凉景象隐喻佛法的深奥与不易理解,暗示了修行者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领悟佛法的真谛。
“通身是眼自不见,擘面出头窥更难”两句,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将人比作“眼”,强调了人们往往因为自我局限而难以看到事物的本质,即使试图从侧面观察,也依然困难重重。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洞察。
“四义仅能分肉髻,八还终恐隔花冠”则进一步探讨了佛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四义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四种正见,而肉髻象征着修行者的成就。八还则可能指八正道,花冠则代表了修行的成果或境界。这两句表达了对佛法精微之处的探索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复杂。
最后,“争如劈佛丹霞手,揭露从教觌体看”两句,以“劈佛丹霞手”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希望直接揭示佛法本质的愿望。这里的“劈佛”可能意味着打破常规思维,直击事物的核心,而“丹霞手”则可能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力量。诗人呼吁人们能够超越表象,直接洞察佛法的真谛,从而达到心灵的觉醒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独到理解和深邃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众生能够领悟佛法、实现精神自由的美好愿望。
我梦神游入官府,少年掖翁出东庑。
傍人相指窃笑语,掖翁少年乃宗武。
须臾呼我傍檐楹,闻汝颇有能诗声。
奈何低首就驱役,更勿赴我诗坛盟。
惭惶趋出肩背缩,伥伥步绕山之麓。
忽闻笑语愕睨之,小桥流水环青竹。
仙人杂坐陈壶觞,举酒揖我邀我尝。
数杯万虑都不记,恍然寝室明晨光。
人生大抵如梦尔,梦饮陶陶寤犹喜。
益知饮酒可忘怀,市东走访刘夫子。
先生衰发不胜簪,研丹点句传青衿。
世缘消尽唯好饮,纵欲酌我囊无金。
元年建亥月,官有陈省杂。
尝欲醉先生,省杂岂苟合。
元年建亥月,官有吕咨议。
尝欲醉先生,咨议亦诚意。
阳月风日如春熙,梅花三两开南枝。
二官清要少公事,愿从先生一访之。
《谒诗》【元·杨弘道】我梦神游入官府,少年掖翁出东庑。傍人相指窃笑语,掖翁少年乃宗武。须臾呼我傍檐楹,闻汝颇有能诗声。奈何低首就驱役,更勿赴我诗坛盟。惭惶趋出肩背缩,伥伥步绕山之麓。忽闻笑语愕睨之,小桥流水环青竹。仙人杂坐陈壶觞,举酒揖我邀我尝。数杯万虑都不记,恍然寝室明晨光。人生大抵如梦尔,梦饮陶陶寤犹喜。益知饮酒可忘怀,市东走访刘夫子。先生衰发不胜簪,研丹点句传青衿。世缘消尽唯好饮,纵欲酌我囊无金。元年建亥月,官有陈省杂。尝欲醉先生,省杂岂苟合。元年建亥月,官有吕咨议。尝欲醉先生,咨议亦诚意。阳月风日如春熙,梅花三两开南枝。二官清要少公事,愿从先生一访之。
https://shici.929r.com/shici/4zwrQJu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