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孝我亦孝,不绝孝门户。
只见母怜儿,不见儿怜母。
长大取得妻,却嫌父母丑。
耶娘不采括,专心听妇语。
生时不恭养,死后祭泥土。
如此倒见贼,打煞无人护。
你孝我亦孝,不绝孝门户。
只见母怜儿,不见儿怜母。
长大取得妻,却嫌父母丑。
耶娘不采括,专心听妇语。
生时不恭养,死后祭泥土。
如此倒见贼,打煞无人护。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人性中自私与冷漠的一面,通过对比母子之间的深情与成年后对父母态度的转变,展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诗中以“你孝我亦孝,不绝孝门户”开篇,看似在强调孝道的传承,实则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
接着,“只见母怜儿,不见儿怜母”一句,鲜明地对比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与子女对父母情感的淡漠形成强烈反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们“长大取得妻”,开始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妻子身上,对父母的态度逐渐变得嫌弃,甚至忽视他们的存在。
“耶娘不采括,专心听妇语”描绘了子女们在成家立业后,更倾向于听从妻子的意见和建议,而忽略了来自父母的声音。这种现象反映了家庭关系中的权力转移,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背离。
“生时不恭养,死后祭泥土”则是对子女在生前对父母不敬,而在死后仅以祭拜的形式表达尊敬的讽刺。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批判,也触及了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往往忽视了对亲情的珍惜与维护。
最后,“如此倒见贼,打煞无人护”一句,将这种行为比作“见贼”,即在对待父母时表现出的自私与冷酷,如同面对敌人一般。同时,暗示了这种行为在社会中缺乏有效的约束与保护机制,使得道德沦丧的现象得以蔓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深刻剖析,以及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孝道衰落、亲情淡薄现象的忧虑与批评。它不仅是一首警世之作,更是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一次拷问。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