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日照城东,飞蝗忽蔽空。
声如挟风雨,势若走儿童。
老眼何曾见,残年未拟丰。
忧勤正云汉,玄默可能通。
西日照城东,飞蝗忽蔽空。
声如挟风雨,势若走儿童。
老眼何曾见,残年未拟丰。
忧勤正云汉,玄默可能通。
此诗描绘了作者在明朝时期目睹飞蝗蔽日的景象,表达了对这一自然灾害的深切忧虑与无奈。首句“西日照城东”以日落西山的景象为背景,预示着一场不寻常的事件即将发生。接着,“飞蝗忽蔽空”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蝗虫群飞的壮观场面,它们遮天蔽日,如同乌云一般,给大地带来一片恐慌。
“声如挟风雨,势若走儿童”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蝗虫群飞的声音比作挟带风雨的巨响,形象地描绘出其声势之大;同时,将蝗虫的行动速度比作奔跑的儿童,突出了它们迅速而混乱的动态。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人感受到作者面对自然现象时的震撼与不安。
“老眼何曾见,残年未拟丰”表达了作者对如此大规模蝗灾的惊讶和对未来收成的担忧。在经历了多年的辛勤劳作后,老年的作者本以为可以迎来丰收的一年,却遭遇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未来的前景变得黯淡无光。
最后,“忧勤正云汉,玄默可能通”两句,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深感忧虑和劳苦,仿佛在天际的云汉中寻求解脱之道;另一方面,他又寄希望于通过静默和冥想来沟通天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也反映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的无助与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恭命佐南服,缅临山海区。
旬宣尽臣职,夙夜忘其劬。
恻恻轸民隐,宛宛运良谟。
明如孤月悬,温如春阳舒。
八州谅闳远,惠化罔不敷。
行身著表率,下者无侵渔。
千里亘弦歌,遐迩皆晏如。
考绩属兹岁,整驾趋皇都。
峨峨双龙阙,彤闱焕金铺。
剑佩森九陛,朱衣肃来趋。
拜辞遽徂征,言归即脩途。
相送国南门,何以赠离居。
宦成古所戒,善始贵无渝。
期君永终誉,庶贻青简书。
人之亲爱,至性所有。维兄与弟,如足如手。
兄弟急难,我心则疚。兴言赴之,匍匐敢后。
沿江历湖,自南而北。遥遥万里,敢遑暇息。
亦既晤觏,季也其羸。沦坠泥涂,伯也伤悲。
矢辞吁天,天听高高。伯也怦怦,中心孔劳。
昔我始来,青阳肇序。日月云迈,岁聿斯暮。
念桑与梓,我行将归。顾视予季,予宁不怀。
顾谓予季,予岂汝违。予行复来,春以为期。
鹡鸰之诗,在昔有作。兄弟急难,视古何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