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延花蔓映风廊,岸帻披襟到竹房。
居士祗今开梵处,先生曾是草玄堂。
清尊林下看香印,远岫窗中挂钵囊。
今日有情消未得,欲将名理问思光。
连延花蔓映风廊,岸帻披襟到竹房。
居士祗今开梵处,先生曾是草玄堂。
清尊林下看香印,远岫窗中挂钵囊。
今日有情消未得,欲将名理问思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和幽静的生活场景。"连延花蔓映风廊,岸帻披襟到竹房"两句通过对花蔓与风廊、岸帻与竹房的联结,展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新自然和生机勃勃。这里的“花蔓”可能指的是藤本植物,如葡萄或菊花之类,而“岸帻”则是水边的细软草木,它们与“风廊”、“竹房”的交织,营造出一种轻柔、和谐的景象。
"居士祗今开梵处,先生曾是草玄堂"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佛学或道家的兴趣。"居士"通常指的是隐逸之士,而“梵处”则可能是指禅房或其他宗教修行的地方。而“先生曾是草玄堂”则提到了某位师傅曾经在一个简陋的场所(草堂)中讲学或修行,这里可能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的一种怀念。
"清尊林下看香印,远岫窗中挂钵囊"两句,则是对禅院生活的一种描绘。"清尊"可能指的是一种清净的酒,或是清净的心境;“林下看香印”则是在森林之下观赏或燃烧香料所留下的痕迹,这是一个修行者冥想时常做的行为。而“远岫窗中挂钵囊”则是说在远处山峰的窗户中,悬挂着用来盛放食物或其他物品的布囊。
"今日有情消未得,欲将名理问思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困惑和寻求。"今日有情"可能指的是诗人内心的某种感慨或情怀,而“消未得”则是说这种情感尚未得到释放或理解。"欲将名理问思光"则是在表达诗人想要通过询问关于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名理),来探究和理解心中的光明,即内在的智慧或真理。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禅学之妙以及对知识与真理追求的心境。
东瓯有逸士,被褐怀英玉。
森然抗风翎,不受樊笼局。
放情云海间,高举随黄鹄。
朅来金陵游,素书开一束。
手抉岐俞秘,遗我长生录。
言人气孔神,虚养存缘督。
周瀰八埏中,摄守仅秭粟。
吾生讵有涯,寄形劳亭毒。
所贵四大身,不苦六尘触。
感君指导意,万累轻蜎蠋。
愿蹑无穷门,荡志扶桑浴。
去矣行别君,期闻阆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