鹙子已圆无漏种,换却身形总不知。
通途一贯非他物,午夜胡僧步雪归。
鹙子已圆无漏种,换却身形总不知。
通途一贯非他物,午夜胡僧步雪归。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明辩所作的《颂古三十二首》中的第六首。诗中以鹙子(指得道的高僧)为象征,形象地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已经达到了无漏之境,即心境空灵,不受任何欲望和烦恼所束缚。"换却身形总不知"表达了这位僧人已经超越了世俗的身体形态,达到了涅槃的境界,连自身的变化都觉察不到。
"通途一贯非他物"进一步强调了佛法修行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路径,无需外求,内在自悟即是正道。最后一句"午夜胡僧步雪归"则以深夜行走于雪地的僧人形象,暗示了修行者的寂静生活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即使在严寒中也坚持修行,归向内心深处的智慧。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富有禅意,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禅修者的内心世界和修行境界。
金神起持水火齐,煅鍊阴阳结精锐。
七月七日授冶师,手作钳锤股为砺。
一千七百七十锋,脊高体狭刀口洪。
龙飞蛟化岁月久,阮师旧物今无踪。
呱哇绣镔柔可曲,东倭纯钢不受触。
贤侯示我西番刀,名压古今《刀剑录》。
三尖两刃圭首圆,剑脊䵝䵝生黑烟。
朱砂斑痕点人血,雕青皮软金钩联。
唐人宝刀誇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息。
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
平章遗佩固有神,朱高固始多奇勋。
三公重器不虚授,往继王祥作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