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归舟客,行吟落木诗。
晨钟来古寺,幽藓读残碑。
柳岸秋蓉冷,寒塘晓露滋。
回看买臣墓,荒草总离离。
沧海归舟客,行吟落木诗。
晨钟来古寺,幽藓读残碑。
柳岸秋蓉冷,寒塘晓露滋。
回看买臣墓,荒草总离离。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清晨游历东塔寺,随后登临朱会稽墓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之美。
首句“沧海归舟客,行吟落木诗”,以“沧海归舟”象征诗人内心的漂泊与寻求,而“行吟落木诗”则暗示了他在旅途中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创作。这不仅描绘了诗人的形象,也预示了接下来诗中将展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交织。
接着,“晨钟来古寺,幽藓读残碑”,通过晨钟的响起和古寺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气氛。而“幽藓读残碑”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痕迹,诗人仿佛在与过去对话,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柳岸秋蓉冷,寒塘晓露滋”,这两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柳岸上的秋蓉(可能是指落叶或秋水)显得格外清冷,寒塘中的露水在晨光中滋润着万物,既表现了季节的更替,也寓意着生命的滋养与延续。
最后,“回看买臣墓,荒草总离离”,诗人回顾朱买臣的墓地,只见荒草丛生,既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这一句以景结情,深化了全诗的主题,让人感受到自然与历史的永恒对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与珍惜。
汉王有天下,欻起布衣中。
奋飞出草泽,啸咤驭群雄。
淮阴既附凤,黥彭亦攀龙。
一朝逢运会,南面皆王公。
鱼得自忘筌,鸟尽必藏弓。
咄嗟罹鼎俎,赤族无遗踪。
智哉张子房,处世独为工。
功成薄受赏,高举追赤松。
知止信无辱,身安道亦隆。
悠悠千载后,击抃仰遗风。
鄱阳女子年十五,家本秦人今在楚。
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
五年持戒长一食,至今犹自颜如花。
亭亭独立青莲下,忍草禅枝绕精舍。
自用黄金买地居,能嫌碧玉随人嫁。
北客相逢疑姓秦,铅花抛却仍青春。
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
黄鹂欲栖白日暮,天香未散经行处。
却对香炉闲诵经,春泉漱玉寒泠泠。
云房寂寂夜钟后,吴音清切令人听。
人听吴音歌一曲,杳然如在诸天宿。
谁堪世事更相牵,惆怅回船江水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