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前缓声歌》
《前缓声歌》全文
清 / 李锴   形式: 乐府曲辞

琢楮叶以良玉,煽洪垆而造冰。

是不得之于天,欲专之以人固矣哉。

其冬之为冬,夏之为夏,秋之为秋,春之为春。

其有措瓦于危,措户于枢。

与与于于乎,抑又何求已。

(0)
鉴赏

这首诗《前缓声歌》由清代诗人李锴所作,通过独特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自然法则与人为控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琢楮叶以良玉,煽洪炉而造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楮叶”与“良玉”、“洪炉”与“造冰”进行对照,暗示了自然与人工、天然与雕琢之间的对立与统一。这里“良玉”与“冰”代表了人工的创造,而“楮叶”则象征着自然的原始状态。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工干预的反思。

接下来的“是不得之于天,欲专之以人固矣哉”,进一步阐述了自然规律难以被人类完全掌控的主题。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法则,而“人”则代表了人类试图超越自然限制的努力。这句话表达了对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的局限性的认识,同时也对自然法则的不可违背性进行了强调。

“其冬之为冬,夏之为夏,秋之为秋,春之为春。”这四句直接描述了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强调了自然界的周期性和规律性。通过列举四季的变化,诗人强调了自然界的秩序和不变性,暗示了人类活动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而非试图改变它。

“其有措瓦于危,措户于枢。”这两句使用了“措瓦于危”和“措户于枢”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位置。其中,“瓦”和“户”分别代表了房屋的屋顶和门框,而“危”和“枢”则分别指代危险和关键点。这两句话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既面临着危险(如屋顶可能倒塌),也承担着关键角色(如门框支撑门户)。这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在自然面前人类的脆弱性和重要性。

最后的“与与于于乎,抑又何求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思。在这里,“与与于于”可能意指和谐共处或顺其自然,而“抑又何求已”则暗示了对过分追求或干预自然的质疑。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以及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有限性和责任。

作者介绍

李锴
朝代:清

(1686—1755)清汉军正黄旗人,字铁君,号眉生,又号豸青山人、幽求子、焦明子。李辉祖子。尝充笔帖式,旋弃去。乾隆元年举鸿博,未中选。以岳丈大学士索额图声势煊赫,避去,隐于盘山豸峰下。诗亦脱俗,而刻意求高,不免有斧凿处。有《睫巢集》、《尚史》等。
猜你喜欢

奉赠强仲贤之官广东帅府

百粤连交广,雄开大府权。

抚绥诚有托,杀伐果难专。

岭海风尘肃,乾坤雨露偏。

仍尊藩外阃,重选幕中贤。

硕画烦襄赞,皇威要布宣。

文星南斗避,汉节朔风旋。

剑采鸊鹈血,赋辞鹦鹉篇。

宦游非远役,从此更高骞。

(0)

春日过吴子善故居

风雨分林夜,萧条十载前。

故庐仍绿树,精魄已黄泉。

妻子今难托,诗文后日传。

不堪生死意,为尔久凄然。

(0)

岭南杂录三十首·其十七

云色蛮笺傲薛涛,斗南楼上海天高。

都将陆贾千年事,付与江淹五色毫。

(0)

次清河县

淮河水流汨汨清,到县都无二里程。

兵后人家颇相得,采鱼屯种日为生。

(0)

写兴寄诸友·其二

版籍披寻百两馀,职方诸史进徐徐。

不眠终夜坐风雨,争似扬雄校鲁鱼。

(0)

病中次陈检校见寄韵·其二

东湖把酒看明月,胜会於今有几人。

乡国已非前日富,乾坤空寄一身贫。

竹西歌吹经年断,江上莼鲈入梦频。

偶向建龙关北望,碧云秋树拥仪真。

(0)
诗词分类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诗人
朱庆余 郁达夫 郭沫若 陶宏景 王珪 乾隆 梁羽生 曹叡 文征明 启功 卓文君 吉鸿昌 李嘉佑 沈雁冰 惠能 来鹄 唐温如 魏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