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里芙蓉树,曾见先生学易年。
好语盛传三策后,高花独出九秋前。
溪山剩有馀芳在,霄汉应多别梦牵。
欲识旧题无恙否,碧纱深护翠蛟缠。
开元寺里芙蓉树,曾见先生学易年。
好语盛传三策后,高花独出九秋前。
溪山剩有馀芳在,霄汉应多别梦牵。
欲识旧题无恙否,碧纱深护翠蛟缠。
这首明代诗人顾清的《芙蓉书舍为瓯滨宗伯赋》描绘了一幅清新雅致的画面。诗中以开元寺里的芙蓉树为背景,唤起对往昔时光的回忆,那时诗人曾在此处见到宗伯先生专心研习《易经》。"好语盛传三策后"赞美了宗伯先生的学识和才华,他的言论在学术界广为流传。
"高花独出九秋前"运用比喻,将宗伯比作秋天盛开的芙蓉,既突出其独特品格,又暗示其在学术界的卓越地位。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溪山美景和师友情谊的怀念,认为宗伯的思想如余香般长久,他的梦境也常常飘向遥远的霄汉。
最后,诗人询问宗伯昔日书舍的芙蓉是否依旧,碧纱深掩,翠蛟缠绕,仿佛在诉说岁月静好,旧题犹在。整体上,这首诗情感真挚,寓言巧妙,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敬仰和对过往时光的深情追忆。
阁雨云疏,弄晴风小,薄寒恻恻如秋。
有约湔裙,红罗先绣莲钩。
酒鎗茶具安排惯,倩移来、三板轻舟。
莫因循,岁岁芳时,日日清游。
水乡曲折疑无路,又花随柁尾,转个弯头。
谢了绯桃,二分春色全休。
短蓬移入香深处,载新诗、不载閒愁。
好溪山,除却西湖,一半句留。
花窗细读,十年前名句。一瓣香曾为君炷。
甚空空妙手,绣出鸳鸯,谁通道、肯把金针度与。
才华清似水,脱口轻圆,北宋南唐最佳处。
酒醒又今宵,拍遍红芽,尽高唱、大江东去。
笑一颗骊珠、几人探,但白石梅溪,纷纷侬汝。
晓来无赖东风,芳菲落尽春犹在。
几枝半敛,胆瓶深贮,朱颜未改。
银蒜尘轻,玉炉香细,怕他憔悴。
尽清明过了,无情飞燕,衔不到、秋千外。
斜倚小窗欹侧,想嫣然、不禁铅泪。
一缕游丝,数声啼鴃,离愁易碎。
凭遍栏杆,半规新月,那堪无寐。
便春归、处处残红,却获得他飘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