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杂挽诗四首·其三》
《杂挽诗四首·其三》全文
宋 / 李之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汉室传经后,唐朝旧族家。

柔明惟典则,专静辍纷华。

得配同高寿,流光固未涯。

定应知去路,门外列三车。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的《杂挽诗四首》中的第三首,通过对逝者的追忆与赞颂,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对逝者生平的深刻理解。

首句“汉室传经后”,以历史背景开篇,暗示逝者家族源远流长,传承了汉室的文化与精神。接着,“唐朝旧族家”进一步强调了家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将时间线延伸至唐朝,凸显了家族的悠久历史。

“柔明惟典则,专静辍纷华”两句,是对逝者人格特质的高度概括。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柔明”与“专静”的描述,以及与“纷华”的对比,展现了逝者性格中的温婉与内敛,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淡泊态度。这种人格特质,既体现了个人修养的高洁,也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

“得配同高寿,流光固未涯”则是对逝者长寿与生命意义的肯定。通过“得配”一词,暗示逝者与伴侣共同度过了长久而幸福的生活,同时“高寿”二字表达了对逝者长寿的赞美。最后,“流光固未涯”则以哲学的视角,探讨了生命的无限性和永恒性,表达了对逝者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定应知去路,门外列三车”作为结语,以一种含蓄而深邃的方式,表达了对逝者灵魂归宿的想象。这里的“三车”可能象征着不同的道路或选择,暗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中,或许正面临着新的抉择或旅程。这一句不仅充满了对逝者的深切关怀,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逝者未来命运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对逝者的缅怀与敬仰,同时也传达了对生命、道德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洞察。

作者介绍
李之仪

李之仪
朝代:宋   字:端叔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生辰:1038~1117

李之仪(104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省)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猜你喜欢

送萧颖士赴东府,得适字

大名掩诸古,独断无不适。
德遂天下宗,官为幕中客。
骊山浮云散,灞岸零雨夕。
请业非远期,圆光再生魄。

(0)

送萧颖士赴东府,得浅字

吾师继微言,赞述在坟典。
寸禄聊自资,平生宦情鲜。
逶迟东州路,春草深复浅。
日远夫子门,中心曷由展。

(0)

张苍见访郊居作

林中雨散早凉生,已有迎秋促织声。
三径荒芜羞对客,十年衰老愧称兄。
秋心自惜江蓠晚,世事方看木槿荣。
君若罢官携手日,寻山莫算白云程。

(0)

赠鉴上人(一作赠别筌公)

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
树色依禅诵,泉声入寂寥。
宝龛经末劫,画壁见南朝。
深竹风开合,寒潭月动摇。
息心归静理,爱道坐中宵。
更欲寻真去,乘船过海潮。

(0)

送普上人还阳羡(一作皇甫冉诗)

花宫难久别,道者忆千灯。
残雪入林路,暮山归寺僧。
日光依嫩草,泉响滴春冰。
何用求方便,看心是一乘。

(0)

释奠武成王乐章·迎俎酌献

五齐絜,九牢硕。
梡橛循,罍斝涤。
进具物,扬鸿勣。
和奏发,高灵寂。
虔告终,繁祉锡。
昭秩祀,永无易。

(0)
诗词分类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诗人
陈敷 胡奎 卢龙云 曹家达 彭汝砺 释德洪 邵宝 释函是 吴与弼 陆深 释函可 黎民表 朱诚泳 李之世 项安世 林光 佘翔 释居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