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红尘浑不到,金城坊里托幽居。
家贫颇类贤人巷,地静何烦长者车。
近郭好山青映户,小桥流水绿通渠。
衣冠邻曲皆邹鲁,来往清言数起予。
白日红尘浑不到,金城坊里托幽居。
家贫颇类贤人巷,地静何烦长者车。
近郭好山青映户,小桥流水绿通渠。
衣冠邻曲皆邹鲁,来往清言数起予。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的宁静生活,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首句“白日红尘浑不到,金城坊里托幽居”以对比手法,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与诗人所处的幽静环境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家贫颇类贤人巷,地静何烦长者车”两句,通过类比和反问,进一步强调了居住环境的简朴与内心的富足,以及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近郭好山青映户,小桥流水绿通渠”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自然美景与居住环境的完美融合,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界的亲近与和谐。最后一句“衣冠邻曲皆邹鲁,来往清言数起予”则点明了邻里间的文化氛围,强调了知识与文化的传承,以及与周围人的交流互动,体现了诗人理想中的社会关系与道德风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幽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对自然、文化、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欣赏,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的作品。
马蹄连早暮,车尘细如雾。
谁知此路边,高阁下风驭。
颇传秋月夕,语笑联杖屦。
始知僊与人,混迹无异处。
我来想鸾鹤,稽首祈一顾。
飞僊不可见,惟与白云遇;白云如有情,傍我栏角住。
借问何山来?
云惊却飞去。
邻鸡已三号,残烛无一寸。
参差发行橐,迢递望前顿。
满靴霜若雪,破面风抵刃。
敢辞行路难,渐喜京邑近。
少年奉朝请,亲见尧授舜。
飘然如脱叶,蹭蹬垂七闰。
风埃暗征袍,岁月集衰鬓。
余生迫归休,周行愧英俊。
鹤鸣山空无鹤来,青霞嶂深天壁开。
千岩角逐互吞吐,一峰拔起矜崔嵬。
日光微漏潭见底,水气上薄云成堆。
幽禽飞鸣报客至,奇树璀璨知谁栽。
花藤怪蔓白昼暗,奔猿落狖无时哀。
路穷尚蹑一千级,忽见密竹藏楼台。
共言神僧昔住此,至今光景如天台。
搘筇负笠出复没,喜动妇人惊提孩。
高人何至作狡狯,无乃翫世聊相诙。
不然学道穷实际,讵舍正大崇奇儒林丈人学擅世,余事尚压蔡与崔。
名山未死可再到,此士一失难重陪。
赞府摘山事如织,摆拨领客何奇哉!
境幽神怆不可住,归倩玉手传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