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声无古今,送尽远行客。
昨夜上滩人,一夕成头白。
江声无古今,送尽远行客。
昨夜上滩人,一夕成头白。
这首诗《大溜滩》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江声无古今,送尽远行客”开篇,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江水之声与人生旅途中离别的情感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意境。
“江声无古今”,江水的声音跨越了时间的界限,永恒地流淌,不因岁月更迭而改变。这句诗以江水的声音为引子,暗示着自然界的恒常与人类命运的短暂相对比,引发人们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送尽远行客”,则直接点明了江水不仅见证了时间的流转,也承载着人间的离别与相聚。它仿佛是时间的使者,一次次送走远行的旅人,见证着人生的起起伏伏。
接下来的“昨夜上滩人,一夕成头白”,则是对前两句诗意的深化。诗人选取了一个具体的场景——昨夜有行人踏上艰难的滩路,一夜之间,原本年轻的旅人便已满头白发。这一细节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时间无情、生命易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江水的声音、远行的客人以及一夜白头的旅人,构建了一幅充满哲思的画面,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阔与永恒,又蕴含了对人生短暂与变化无常的深刻洞察。彭孙贻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情感与思考,使得这首诗成为了表达人生哲理与自然景观结合的经典之作。
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
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风碎竹间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隐,缘欠买山钱。
寒夜阴云起,疏林宿鸟惊。
斜风闪灯影,迸雪打窗声。
竟夕不能寐,同年知此情。
汉皇无奈老,何况本书生。
江北万人看玉节,江南千骑引金铙。
凤从池上游沧海,鹤到辽东识旧巢。
城下清波含百谷,窗中远岫列三茅。
碧鸡白马回翔久,却忆朱方是乐郊。
蝉鸣官树引行车,言自成周赴玉除。
远取南朝贵公子,重修东观帝王书。
常时载笔窥金匮,暇日登楼到石渠。
若问旧人刘子政,如今白首在南徐。
虽陪三品散班中,资历从来事不同。
名姓也曾镌石柱,诗篇未得上屏风。
甘陵旧党凋零尽,魏阙新知礼数崇。
烟水五湖如有伴,犹应堪作钓鱼翁。
银珰谒者引蜺旌,霞帔仙官到赤城。
白鹤迎来天乐动,金龙掷下海神惊。
元君伏奏归中禁,武帝亲斋礼上清。
何事夷门请诗送,梁王文字上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