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契阔六年馀,清夜迎船过隐居。
寒日当阶散霜雪,疏篁绕壁韵笙竽。
烧香遂入维摩室,振席闲研老氏书。
久识先生有仙骨,莫年服食转清虚。
人间契阔六年馀,清夜迎船过隐居。
寒日当阶散霜雪,疏篁绕壁韵笙竽。
烧香遂入维摩室,振席闲研老氏书。
久识先生有仙骨,莫年服食转清虚。
这首元代诗人郑元祐的诗《至正三年癸未冬辜月廿六日,贞居由荆溪过林下,留旬有三日,为写云林萧散图,并赋长句书其上留别》描绘了一幅文人雅集的画面。首句“人间契阔六年馀”,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已久,重逢时的感慨。接下来的“清夜迎船过隐居”写夜晚乘船来访,隐居之处宁静而脱俗。
“寒日当阶散霜雪,疏篁绕壁韵笙竽”两句,通过描绘室外的景象——寒冷的阳光洒在台阶上,仿佛驱散了霜雪,稀疏的竹林围绕着墙壁,仿佛能听到笙竽的乐声,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和谐的氛围。
“烧香遂入维摩室,振席闲研老氏书”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雅致生活,焚烧香料进入静谧的室内,闲暇时研读道家经典,体现出他对超然境界的追求。
最后两句“久识先生有仙骨,莫年服食转清虚”,诗人赞赏友人如仙人般超凡脱俗,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心境更加清净虚无。整首诗以留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今朝酒熟吾翁喜,又见生朝会邻里。
虽无盘馔罗膻荤,情话从容自嘉旨。
人生富贵固足乐,惟有长年难得似。
恬于世味心自閒,赢得庞眉更儿齿。
晨兴再拜启阿爹,从古昭昭是天理。
不因为善天降祐,何以康宁膺寿祉。
称觞膝下列儿孙,虽说居贫良亦美。
从今都不记春冬,只消岁月将时纪。
束书但愿早还家,年年祝颂秋风里。
望远秋平。初过雨、微茫水满烟汀。
乱荭疏柳,犹带数点残萤。
待月重帘谁共倚,信鸿断续两三声。
夜如何,顿凉骤觉,纨扇无情。
还思骖鸾素约,念凤箫雁瑟,取次尘生。
旧日潘郎,双鬓半已星星。
琴心锦意暗懒,又争奈、西风吹恨醒。
屏山冷,怕梦魂、飞度蓝桥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