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明旱藕千丝透,清泠寒泉百脉来。
绿烛怕烧先自障,青笺欲寄倩谁裁。
正怜夜雨敲篷响,只恐秋风裂扇开。
月下徘徊清影动,却疑翠凤下瑶台。
虚明旱藕千丝透,清泠寒泉百脉来。
绿烛怕烧先自障,青笺欲寄倩谁裁。
正怜夜雨敲篷响,只恐秋风裂扇开。
月下徘徊清影动,却疑翠凤下瑶台。
这首宋诗《咏芭蕉》由舒岳祥所作,通过对芭蕉的细腻描绘,展现出其独特的韵味。首句“虚明旱藕千丝透”,形象地刻画了芭蕉叶的透明质感和茎脉的纤细,犹如旱藕般清晰可见。接着,“清泠寒泉百脉来”形容了芭蕉叶上的露水,仿佛是从寒冷的泉水中汇聚而来,给人以清凉之感。
诗人进一步通过比喻表达情感:“绿烛怕烧先自障”,将芭蕉比作绿色的蜡烛,担心燃烧太快,所以叶子自我遮挡,寓意着时光易逝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青笺欲寄倩谁裁”,则借芭蕉叶的形态,表达了书信无人传递的寂寥,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正怜夜雨敲篷响”,诗人喜爱夜晚雨打芭蕉的声音,如同敲击船篷,增添了静谧的诗意。然而,“只恐秋风裂扇开”又流露出对秋风可能带来的叶片凋零的担忧,寓言人生的无常。
最后两句“月下徘徊清影动,却疑翠凤下瑶台”,在月光下,芭蕉的婆娑身影仿佛是凤凰降临于仙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也传达出诗人对超凡脱俗之美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芭蕉为载体,既描绘了其外在形态,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展现了宋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沉感悟。
粉水萦纡,缙云迢递,市郊堪质。
记那时、开馆疏峰,种树绕阶,风土平居多稔。
面面远山供图稿,更日夜、江喧时到枕。秋如锦。
爱红绚晚枫,凭阑酣饮。腰围渐同瘦沈。
叹一瞬、流光寒自噤。
任燕娇莺姹,香浓酒酽,唯把茶瓯闲品。
塞北涨尘南闽雨,总都化、愁烦妨醉寝。悲来甚。
倚层楼、放歌谁禁。
万绪千端那可说。黯黯销魂唯是别。
琵琶马上作边声,明妃远嫁尤凄绝。古今同怨结。
擘钗分钿盟空设。指虚无、海山深处,涌见金银阙。
艳质轻盈肤似雪。下望尘寰泪凝血。
欲将碧海比深情,量乾海水情难竭。梦回添哽咽。
梦中犹许魂飞越。渐看看、曙光分瓦,帘外挂残月。
笛步招游侣,醉看茱萸,复此登高宴。
景光都似旧,还更喜、千里同归巢燕。
何用接桃根,听吴语、尊前轻软。
快持螯、盘堆脍玉,未嫌秋晚。
奇绝望里清淮,鹭起鸥沈,共予情深款。
冷风吹帽堕,应未减、当日龙山高眄。
休恨菊开迟,替芳讯、梅花照盏。
倩注满、料必定,每年身更健。
断烟荒草。征鼙动,栖身还在江表。
异乡随处足伤情,况夜深人悄。听淅沥、寒窗到晓。
凄风飘荡愁霖小。
叹素发成丝,纵贮箧、菱花似旧,不堪频照。
空望雁足传书,衡阳峰影,峻极天半难到。
几番秋雨涨秋池,甚此时怀抱。待一昔、熢烟静了。
开元重访清平调。
怕故都、经离乱,化鹤归来,旧人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