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惯作牧民官,不作朱幡画戟看。
惟有寸心存恻隐,谁怜只手补创残。
树蔬人要畦畦润,种麦农便陇陇乾。
乍雨乍晴都恰好,老天谁道叫呼难。
平生惯作牧民官,不作朱幡画戟看。
惟有寸心存恻隐,谁怜只手补创残。
树蔬人要畦畦润,种麦农便陇陇乾。
乍雨乍晴都恰好,老天谁道叫呼难。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作为一名牧民官员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开篇“平生惯作牧民官,不作朱幡画戟看”表明诗人习惯于担任管理农事的官职,而非武将之职,朱幡画戟是军队中的装饰和标志。
接下来,“惟有寸心存恻隐,谁怜只手补创残”则显示了诗人对待民众疾苦的态度,寸心指的是诗人的真诚之心,恻隐是一种同情弱者的情怀。这里强调尽管在世俗眼中可能无人理解,但诗人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用一己之力去弥补社会上的缺陷和伤痛。
“树蔬人要畦畦润,种麦农便陇陇乾”这一句通过对比鲜明地描绘了农业生产的景象。树蔬(指的是瓜果蔬菜等)的人需得适时浇灌以保持湿润,而种植麦子之人则希望天气干燥,以利于农作。这两者的不同需求反映出诗人对农业生活细微观察的态度。
最后,“乍雨乍晴都恰好,老天谁道叫呼难”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和谐变化的赞美。乍雨乍晴指的是时而降雨,时而睛朗,这种适中的气候最为宜人。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也隐含着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敬畏。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农业生活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位有情有义、关注民间疾苦并顺应自然之官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