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邻比纷禅榻,又复巍然踞此床。
不读佛书良寡陋,若行卿法恐荒唐。
学儒自笑生天晚,禦侮争传碎钵忙。
安得證人昌坠绪,海门弟子息狓猖。
东西邻比纷禅榻,又复巍然踞此床。
不读佛书良寡陋,若行卿法恐荒唐。
学儒自笑生天晚,禦侮争传碎钵忙。
安得證人昌坠绪,海门弟子息狓猖。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冲突的深刻思考。首联“东西邻比纷禅榻,又复巍然踞此床”描绘了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场景,禅榻象征东方佛教文化,而巍然踞此床则可能代表西方文化或某种权威地位。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不同文化共存状态的观察。
颔联“不读佛书良寡陋,若行卿法恐荒唐”指出如果只读佛书而不涉猎其他知识,会显得浅薄;同样,如果盲目遵循某种法则(这里可能指西方的法律体系或其他规则),也可能导致行为失当。这表明诗人认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的重要性。
颈联“学儒自笑生天晚,禦侮争传碎钵忙”中,“学儒”可能暗指学习儒家思想,而“生天晚”则可能是诗人自谦学习儒家之道起步较晚。“禦侮争传碎钵忙”可能意指在面对挑战时,人们忙于传播碎片化的知识或信息,暗示了信息时代知识传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尾联“安得證人昌坠绪,海门弟子息狓猖”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智者能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同时让弟子们平息纷争,追求和谐。这里的“证人”可能指的是能够证明和传承文化精髓的人,“海门弟子”可能是指众多追随者,“狓猖”则可能象征着混乱或冲突。
整体来看,这首诗探讨了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和融合不同文化传统,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文化的纯净与和谐。诗人以深邃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展现了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独特见解。
门有万里客,不剑亦不琴。
手持漶灭刺,欲语泪先淫。
家本东鲁儒,豪举世难任。
游戏孟诸野,射猎峄山岑。
徒手殪猛虎,仰面接飞禽。
十五学孙吴,出身为羽林。
曾随汉车骑,逐虏塞垣阴。
勇略颇自许,意气人所钦。
一朝时事改,避难五溪深。
是时戈船将,十万靖南侵。
攘臂千夫长,捐躯百战临。
论功无分寸,谗害复相寻。
廿载事戎行,家远绝信音。
笑谈皆按剑,勋业遂泥沉。
丈夫赴国难,肯负平生心。
桑榆幸未晚,壮图希自今。
暂辍南征曲,为君东武吟。
海滨传节烈,变故激而然。
不谓吴门妇,从容殉所天。
结发方三载,离首不忍言。
弦断悲孤凤,镜剖泣分鸾。
愿同比翼去,捐躯以待亡。
有怀哀未字,勉为立孤延。
娠女不卒畜,之死矢靡慝。
自经还绝粒,百计不我力。
壮哉烈妇志,矫矫凌秋日。
人亦谁无死,烈妇死自别。
岂若匹妇谅,乾坤与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