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草空繁不识名,秋蒲虽脱尚能声。
君行爱护青鞋底,行到山空恐路生。
秋草空繁不识名,秋蒲虽脱尚能声。
君行爱护青鞋底,行到山空恐路生。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自然界的宁静与寂寥。诗人以“秋草”和“秋蒲”作为切入点,通过“不识名”与“尚能声”这两处细节,展现了自然界生命力的顽强与独特。秋草虽然繁茂却不知其名,象征着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和未知的魅力;而秋蒲在脱落后仍能发出声响,则寓意着即使在衰败中也蕴含着生机与活力。
“君行爱护青鞋底”,这里的“青鞋底”不仅指行走的工具,更象征着对自然的亲近与尊重。诗人劝告友人,在行走于山林间时要爱护自己的鞋底,即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提醒——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应保持谦逊与敬畏之心。
最后一句“行到山空恐路生”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随着深入探索,山林的寂静与空旷让人感到道路似乎变得陌生,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变化,更是心灵层面的触动。它暗示了在自然面前,人类的认知有限,每一次探索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与启示,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追求知识与美的同时,不应忘记对自然的谦卑与敬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清心静坐,自是天加护。
处处鬼神钦,复感仙贤救助。
善星罗罩,黑部绝尸各,常快乐,永安闲,千载成遭遇。
心香不断,丹恳重敷露。
目下显嘉祥,贵子贤孙云聚。
若还回首,别有好生涯,清养浩,静颐神,决得真师度。
一点灵光,无中显现,太平高步烟霞。
清风皓月,流注玉京砂。
五气三元结秀,升腾处、云辂交加。
蓬瀛会,瑞光缥渺,盈座散香花。
堪夸真妙用,仙丹一粒,洞焕东华。
满太虚寥廓,清境无涯。
认得元初至性,因修炼、清净根芽。
圆成也,玉蟾影里,稳赴大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