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致明听琴》
《次韵致明听琴》全文
宋 / 刘子翚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病翁不咄咄,琅然寄枯琴。

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

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yùnzhìmíngtīngqín
sòng / liúhuī

bìngwēngduōduōlángránqín

tǎngqínshúbiǎozhīxīn

xíngwàngzhībìngdàozàiníngjīn

lóngpánlǎozhāngxiàyáochángyīn

翻译
病弱的老人不再急切催促,用琴声清朗寄托内心
如果没有这把枯琴来传达,谁又能理解我心声
身体的病痛或许已忘却,但道义仍在,如今又怎能轻易舍弃
老樟树下,琴声如龙盘旋,激越而深沉
注释
病翁:形容年老且身体不适的人。
咄咄:形容急切催促或责备。
琅然:清亮悦耳的声音。
枯琴:破旧或闲置的琴,象征内心的寄托。
孰:谁。
形忘:忘记身体的病痛。
道在:道义、精神犹存。
宁复:怎能再。
龙蟠:像龙一样盘曲。
觱发:形容声音激越。
摇长音:弹奏出悠长的乐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子翚的《次韵致明听琴》,是一首表达对友情深厚和内心世界抒情的作品。开篇“病翁不咄咄,琅然寄枯琴”两句,诗人以“病翁”自称,通过对旧琴的珍视来传递自己心中的哀愁和孤独。"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进一步强调了琴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重要性,仿佛只有这枯旧的琴能真正理解诗人的心境。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两句,诗人通过对身体与精神状态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世界的淡然和超脱,以及对内心安宁的追求。"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古老的松树下,诗人轻触琴弦,奏出悠扬而深远的声音。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情,也反映了他对友谊和精神寄托的重视。通过借助旧琴这一象征性的物品,诗人传递了自己对于内心世界的珍惜与独白,同时也在向朋友表达着深切的情感交流与精神上的共鸣。

作者介绍
刘子翚

刘子翚
朝代:宋   字:彦冲   号:屏山   籍贯:建州崇安(今属福建)   生辰:huī)(1101~1147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猜你喜欢

和樊川咏艄翁

长年三老更称翁,羡汝生涯路不穷。

惯听袁宏闲作咏,也因宗悫快乘风。

烟汀月渚呕哑里,雾壑云岩欸乃中。

到处浮家随意泊,结邻只在绿莎丛。

(0)

假归述怀留别都门僚友二首·其二

人海藏身懒出扃,养疴镇日卧空庭。

静翻蠹简寻医术,闲伴蛩吟读道经。

入幕凉飔秋摵摵,垂檐细雨夜泠泠。

晓钟催去朝天客,过巷车声枕畔听。

(0)

杜康宅

古寺荒凉烟雨中,杜康遗宅尚蒙笼。

花边恍对飞觞月,水面应多酿酒风。

到处可栖成逸趣,此明不减亦奇功。

刘伶衡宇闻临近,曲枕千秋臭味同。

(0)

三月十八日引疾南旋率成四律留别在滇诸同好·其三

始衰五十有余龄,曾见悬弧岁在丁。

前辈风流嗤守黑,少年云路快登青。

感怀旧雨连今雨,回首长亭又短亭。

他日山林话廊庙,尽看黄色起天庭。

(0)

渡漳河

望望漳河水,环流邺下都。

怒涛仍跋扈,疑冢竟模糊。

不省同槽马,空歌匝树乌。

荒冈愁思积,一为吊夫夫。

(0)

琢情之阁

诗人追琢咏其章,庄叟翻称混沌亡。

一亦不存两不涉,随缘高阁赏烟光。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刘永济 张居正 阮籍 罗邺 刘学箕 袁枚 汪懋麟 崔致远 蔡松年 吴存 徐釚 傅察 龚翔麟 张乔 魏学洢 李若水 张伯端 徐玑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