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池中堪下钓。八功德水烟波渺。
池底金沙齐布了。羡鱼鸟。周回旋绕为阶道。
白鹤孔雀鹦鹉噪。弥陀接引毫光照。
不是修行何得到。一般好。西方净土无烦恼。
七宝池中堪下钓。八功德水烟波渺。
池底金沙齐布了。羡鱼鸟。周回旋绕为阶道。
白鹤孔雀鹦鹉噪。弥陀接引毫光照。
不是修行何得到。一般好。西方净土无烦恼。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净端的《渔家傲》之三,反映了诗人对佛教净土宗的向往。诗中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等都是借用佛经中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达到心灵净化的愿望。
“堪下钓”一句描绘了诗人在这样一个理想环境中的悠闲自得,“羡鱼鸟”则是对池中生灵的喜悦之情。“周回旋绕为阶道”形象地描述了净土中的美好景色,而“白鹤孔雀鹦鹉噪”则展现了一派祥和安宁的氛围。
“弥陀接引毫光照”直接点出了佛教中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阿弥陀佛,以及他对众生的救度之恩。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净土信仰的深刻理解和虔诚的追求。
最后两句“不是修行何得到。一般好。”则是诗人的自省和肯定,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而这种境界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状态。“西方净土无烦恼”则是对理想世界的总结,也是诗人内心向往的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所。
潜山隐君七十四,绀瞳绿发方谢事。
腹中灵液变丹砂,江上幽居连福地。
彭城为我住三日,明月满舟同一醉。
丹书细字口传诀,顾我沉迷真弃耳。
年来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
他年若访潜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