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足投林客,乌巾托钵人。
剥龛同佛古,空磬益僧贫。
梵呗铃声定,官更鸟语频。
一枝栖越稳,息羽荫能仁。
白足投林客,乌巾托钵人。
剥龛同佛古,空磬益僧贫。
梵呗铃声定,官更鸟语频。
一枝栖越稳,息羽荫能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僧侣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首句“白足投林客”,以“白足”这一典型的僧侣特征开篇,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遁世的生活方式。“乌巾托钵人”则进一步刻画了僧侣的形象,乌巾象征着朴素与谦逊,托钵则体现了其修行生活的简朴与虔诚。
接下来,“剥龛同佛古,空磬益僧贫”两句,通过描述僧侣居住的简陋环境和日常生活的清贫,展现了其对物质的淡泊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里,“剥龛”指僧侣所住的小屋,可能因年代久远而显得破旧;“空磬”则暗示了僧侣在清贫中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梵呗铃声定,官更鸟语频”两句,通过对比梵呗(佛教仪式中的唱诵)的庄严与外界自然界的喧嚣,表达了僧侣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纷扰的超脱。梵呗的“定”字,既指声音的和谐稳定,也暗含了僧侣心灵的安定。
最后,“一枝栖越稳,息羽荫能仁”两句,以生动的比喻收尾。一枝栖息的鸟儿,象征着僧侣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而“息羽”则意味着放下一切,静心修养。这里的“能仁”通常指释迦牟尼佛,象征着慈悲与智慧,表达了诗人对僧侣修行境界的高度赞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侣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和对自然、佛法的深刻体悟,充满了禅意和哲理,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