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历尽又黔中,鸟道依然入碧空。
石磴磷磷芳藓渍,松林霭霭翠烟笼。
山僧伐石修危路,野老诛茅葺旧宫。
直到凌虚台上望,俨如身世在崆峒。
滇南历尽又黔中,鸟道依然入碧空。
石磴磷磷芳藓渍,松林霭霭翠烟笼。
山僧伐石修危路,野老诛茅葺旧宫。
直到凌虚台上望,俨如身世在崆峒。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云南南部和贵州之间的旅行经历,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首句“滇南历尽又黔中”开篇即点明了旅程的起点与终点,两地皆为我国西南边陲的壮丽之地。接着,“鸟道依然入碧空”一句,以“鸟道”这一形象化的表达,生动地描绘了蜿蜒曲折、高入云霄的山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石磴磷磷芳藓渍,松林霭霭翠烟笼”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山间景色的幽静与神秘。石阶上长满了青苔,绿意盎然;松林中弥漫着轻雾,仿佛仙境一般。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探索的乐趣。
“山僧伐石修危路,野老诛茅葺旧宫”则转向对当地居民生活的描绘。山中的和尚们在险峻的山路上劳作,修建道路,而乡间的老人则在荒废的宫殿上重建家园。这两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以及人类面对艰难环境时的坚韧与智慧。
最后,“直到凌虚台上望,俨如身世在崆峒”表达了作者站在高处俯瞰时的感受。这里运用了“凌虚台”与“崆峒”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名,既指实际的地理位置,也暗喻了心灵的超越与精神的升华。站在这样的高度,作者仿佛超越了尘世的束缚,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类智慧与韧性的颂扬,充满了哲理意味和审美情趣。
绍圣五年戊寅冬,王母吞却嘉州像。
觉来扪腹喜且惊,一朝生出这和尚。
锐头长身碧两瞳,众聚说法声如钟。
少年蹈断象骨路,出处大类飞山翁。
老而益健难近傍,德山缩手临济让。
善财尽力无处寻,又是经行别峰上。
凡物得其时则鸣,鸣之大者唯雷霆。
使雷常鸣不以节,人忘修省孰震惊。
往时耆年深此旨,十度发言九度已。
更有宝云多口师,每见僧来面壁耳。
岂似而今文字禅,骈头并驾争后先。
愿公藏此千钧重,等闲不射射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