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山有生番,可以暂而熟。
王化弃不收,犷悍若野鹿。
穿菁截人首,饰金誇其族。
自昔以为常,近者乃更酷。
斯民则何辜,晨樵夕弗复。
不庭宜有征,振威宁百谷。
土辟听民趋,番驯赋亦足。
无因竟退避,划疆俾肆毒。
可怜近为戕,将祸及床褥。
内山有生番,可以暂而熟。
王化弃不收,犷悍若野鹿。
穿菁截人首,饰金誇其族。
自昔以为常,近者乃更酷。
斯民则何辜,晨樵夕弗复。
不庭宜有征,振威宁百谷。
土辟听民趋,番驯赋亦足。
无因竟退避,划疆俾肆毒。
可怜近为戕,将祸及床褥。
这首诗反映了清朝时期对边疆民族政策的讨论与忧虑。诗人石福通过对“内山有生番”的描绘,展现了边疆地区民族的野蛮与粗犷,以及他们对汉族人民的侵扰。诗中提到“王化弃不收”,表达了对政府放弃教化边疆民族的批评,认为这种放任导致了民族间的冲突加剧。
接着,诗人描述了“穿菁截人首”、“饰金夸其族”的暴力行为,强调了这些行为的残酷和频繁。对于“自昔以为常,近者乃更酷”,诗人表达了对这种长期存在的暴力行为日益加剧的担忧。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庭宜有征,振威宁百谷。”他认为应该对不守规矩的边疆民族进行征讨,以显示国家的权威,并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同时,他主张通过开垦土地、让民众自由迁徙来改变边疆地区的局势,使番族能够驯服并赋税,从而避免无休止的冲突。
最后,“无因竟退避,划疆俾肆毒。可怜近为戕,将祸及床褥。”表达了对政府不应继续退缩,而应划定边界、采取强硬措施的呼吁,同时也对可能带来的更大灾难表示了担忧。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清朝时期边疆治理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以及诗人对和平解决边疆问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