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
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松柏月中老,猿猴物外啼。
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
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
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松柏月中老,猿猴物外啼。
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高远的山势与静谧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和动静结合的意境,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心旷神怡的情怀。
“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开篇即以宏伟的山势吸引读者,"莲峰太华齐"中的"莲峰"可能是指特定的山名,也可能是诗人对高山美丽景象的一种描绘,而"太华"则常指终南山,这里与之齐高,则形象地表达了山势的壮观。
“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这里,诗人站在高处,依靠着栏杆,看到了早晨的红日和远处飘渺的白云。红与白的对比,不仅是色彩上的鲜明对照,更表达了时间流转(日出)与永恒静谧(云)的对立。
“松柏月中老,猿猴物外啼。”诗人在山中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松柏常绿而又历经沧桑,与之相比,猿猴的叫声则如同自然界中的另一种生命的呼唤,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一份生动。
“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最后一句,诗人提到了禅师吟诵经文后的深远含义,这里"吟绝"可能是指禅师对佛法的彻悟与传授,而"千古指人迷"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禅理的深刻领悟和对后世的人们所带来的启迪。
总体而言,诗中的意境辽阔,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每一句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