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渝水上,蔽日甲兵尘。
野战哀田叟,山行泣妇人。
传闻渝水上,蔽日甲兵尘。
野战哀田叟,山行泣妇人。
这首诗描绘了元末明初时期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诗人以“传闻渝水上,蔽日甲兵尘”开篇,用“渝水”和“甲兵尘”两个意象,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规模与影响,阳光被战争的尘烟遮蔽,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之大。
接着,“野战哀田叟,山行泣妇人”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将战争的直接受害者——老农和妇人置于读者眼前。老农在田野间哀叹,妇人在山路上哭泣,这样的细节刻画,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也深刻揭示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巨大冲击和痛苦。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战争背景下的社会图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通过对比和平与战争的不同景象,诗人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岁华到佳丽,寒煖轻纤。桃杏里飏晴帘。
和烟煖雾巧妆点,香车骄马相兼。
红楼上凝望处,见飞英铺径,舞絮垂檐。
电光隙影,料东君、不与人添。
追想去年寒食,携酒拾遗钿,香染脂黏。
今日风风雨雨,春城御陌,情意空恹。
汉宫蜡炬,甚余辉、能到穷阎。
但梨花深夜,清尊好友,险韵频拈。
我友中牟,自序生平,达人之风。
道闭目不窥,还成公案,折腰倘许,也胜飘蓬。
饮不三升,瓶无半菽,日筑糟丘念困穷。
萧散意,更香山居易,甫里龟蒙。悬弧五闰才逢。
已斑鬓、行称六十翁。叹河清难俟,良辰馀几。
社樗无恙,散木期同。
诗唱黄河,书藏名岳,此寿原齐华与嵩,还相调,能十篇赠我,百闰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