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面壁不知年,江上乘杯共渡禅。
学得吹笙并弄管,随时乞食了尘缘。
双吹行过吴门市,一闻清响惊人耳。
急节繁弦不敢弹,短箫长笛何能起。
单鸣散落雨花频,合奏菩提别放春。
只疑给苑为边塞,却道祗洹是洛滨。
生公石上千人坐,惯爱新声尽忘卧。
支籥希音岂易通,般遮瑞梵应难和。
由来绝伎世无伦,谁当识曲听其真。
不逢妙解陈思辈,几作寻常捧钵人。
山中面壁不知年,江上乘杯共渡禅。
学得吹笙并弄管,随时乞食了尘缘。
双吹行过吴门市,一闻清响惊人耳。
急节繁弦不敢弹,短箫长笛何能起。
单鸣散落雨花频,合奏菩提别放春。
只疑给苑为边塞,却道祗洹是洛滨。
生公石上千人坐,惯爱新声尽忘卧。
支籥希音岂易通,般遮瑞梵应难和。
由来绝伎世无伦,谁当识曲听其真。
不逢妙解陈思辈,几作寻常捧钵人。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僧侣在虎丘山中以笙管技艺自娱,其音乐之美让诗人皇甫汸深感震撼,于是写下此诗相赠。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侣们在山林中静心修行,以音乐为伴,寻求心灵解脱的场景。
首句“山中面壁不知年”,形象地描绘了僧侣们隐居山林,远离尘嚣,专心修行的生活状态。他们仿佛与时间隔绝,沉浸在内心的修行之中。接着,“江上乘杯共渡禅”则暗示了僧侣们在修行之余,也通过自然界的元素,如江水、船只,与禅理相融合,寻求更深层次的领悟。
“学得吹笙并弄管,随时乞食了尘缘”两句,点明了僧侣们不仅精通音乐,还通过乞食的方式,与世间众生保持联系,以此了却尘世的烦恼。这体现了他们既追求精神上的纯净,又不忘人间烟火的态度。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描述僧侣们演奏时的场景,进一步展现了音乐的美妙与感染力。“双吹行过吴门市,一闻清响惊人耳”、“急节繁弦不敢弹,短箫长笛何能起”等,生动地描绘了音乐在市井中的传播效果,以及僧侣们对音乐艺术的敬畏之心。
“单鸣散落雨花频,合奏菩提别放春”两句,将音乐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进一步渲染了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同时,通过“只疑给苑为边塞,却道祗洹是洛滨”这样的比喻,表达了音乐能够跨越地域界限,连接不同文化与情感的深刻寓意。
最后,“生公石上千人坐,惯爱新声尽忘卧”、“支籥希音岂易通,般遮瑞梵应难和”等诗句,进一步强调了音乐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以及它超越语言、文化的普遍性。诗人通过这些描绘,表达了对僧侣们音乐技艺的高度赞赏,并对其背后所蕴含的禅意与智慧的深深敬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僧侣们在修行与生活中的独特魅力,以及音乐作为桥梁,连接人心、超越世俗的力量。
羁心积午睡,梦言有咨嗟。
忽惊童仆语,乃谓长兄车。
披衣及庭户,迎面拂风沙。
巳闻平安悉,徐讯川陆遐。
陈杯发远颜,安榻向馀花。
馀花来舞鸟,交交答棣华。
物情欢同气,和悦似相加。
忘疲重昏饭,容膝共为家。
虽非故园聚,暂此慰天涯。
虚室有閒阶,云日相深浅。
推棂受光浮,倚榻注景转。
极兹瞬息情,节序互迎饯。
默默感商飔,群动俱相勉。
百草畏芳移,诸禽欣毛毨。
我亦时物中,未为天地选。
浮生欲三十,千虑难一展。
樽酒与瓶粟,费世虽不腆。
明明古今事,已让诸人践。
盈卷积玄文,虚言何足办。
屈伸大块间,如蚕方在茧。
经纶不自繇,胸丝日几辫。
去帆争疾鸟,来缆似疲驽。
飘风何谑浪,日与滞舟俱。
明月自东来,诉风向月呼。
月骄不语客,停照拂江隅。
江流赴海急,翻挟南薰趋。
回首玄峰北,长叫促云驱。
云倦不风敌,中发尚踌躇。
独献青山色,偃蹇绘幽图。
云山既无素,江月复非徒。
持此百羁身,一苇自揶揄。
痴来欲问影,愁倦不知吾。
每向清宵半,人静我依舻。
吴峰空目断,楚水入看无。
不畏归途阻,但惜时光徂。
秋声乍夜出,近远落悲梧。
望望伤魂处,历乱汉川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