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更凄迷,旧烧新痕看不齐。
时有落花粘败砌,更随细水下横溪。
经年北道翻青冢,一夜东风满白堤。
隔岁王孙归未得,车箱愁听野禽啼。
清明寒食更凄迷,旧烧新痕看不齐。
时有落花粘败砌,更随细水下横溪。
经年北道翻青冢,一夜东风满白堤。
隔岁王孙归未得,车箱愁听野禽啼。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寒食节的凄迷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事的交融。首句“清明寒食更凄迷”直接点明了时节氛围,清明与寒食相连,本就带有哀思与怀念的意味,加之以“凄迷”一词,更添几分悲凉。接下来,“旧烧新痕看不齐”则以“烧”字暗示了祭扫活动,新旧交替的痕迹对比鲜明,既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含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时有落花粘败砌,更随细水下横溪。”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落花与败砌相映成趣,细水潺潺流向远方的小溪,静谧而富有诗意。这种自然景观的描写,不仅渲染了清明时节的氛围,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的感慨。
“经年北道翻青冢,一夜东风满白堤。”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时间跨度拉长,从“经年”到“一夜”,从“北道”到“白堤”,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变化。青冢与白堤,分别代表了历史与自然,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自然永恒的思考。
最后一句“隔岁王孙归未得,车箱愁听野禽啼。”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通过“王孙”这一古代贵族的称谓,暗示了诗人自己或他人未能归家的遗憾。在清明时节,听到野禽的啼鸣,更添了几分愁绪,表达了对亲人、故乡的深深思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自然景象和人事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感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