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有美倾人国,家傍江城逐臣宅。
逐臣赋并日月明,琵琶遣入穹庐鸣。
哀弹不作胡儿语,写汉遗音吊亡楚。
泪如铅水湿春风,苦心只与春风诉。
曲中愁绪乱风丝,因风寄雁云南飞。
汉家弹作昭君怨,试问昭君别怨谁。
天生尤物天还如,仰天自笑蛾眉误。
不如强醉枕琵琶,暂时栩栩梦还家。
昭阳未有承恩地,阏氏孰与宁胡贵。
不须频下思家泪,汉女雄猜如阿雉。
楚山有美倾人国,家傍江城逐臣宅。
逐臣赋并日月明,琵琶遣入穹庐鸣。
哀弹不作胡儿语,写汉遗音吊亡楚。
泪如铅水湿春风,苦心只与春风诉。
曲中愁绪乱风丝,因风寄雁云南飞。
汉家弹作昭君怨,试问昭君别怨谁。
天生尤物天还如,仰天自笑蛾眉误。
不如强醉枕琵琶,暂时栩栩梦还家。
昭阳未有承恩地,阏氏孰与宁胡贵。
不须频下思家泪,汉女雄猜如阿雉。
这首《昭君行》由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琵琶这一乐器的意象,通过音乐的哀怨与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昭君内心深处的愁绪与无奈。
首句“楚山有美倾人国”,以楚山之美喻昭君之貌,暗示其倾国倾城的魅力。接着,“家傍江城逐臣宅”描绘了昭君的身世背景,她并非生于王宫,而是来自民间,这为她的命运埋下了悲凉的伏笔。
“逐臣赋并日月明,琵琶遣入穹庐鸣”两句,将昭君的才华与命运巧妙结合。她不仅赋诗才华横溢,如同日月般明亮,还能以琵琶演奏,使得音乐跨越民族界限,传入遥远的匈奴。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既展示了昭君的艺术魅力,也暗示了她作为和平使者的重要角色。
“哀弹不作胡儿语,写汉遗音吊亡楚”揭示了昭君音乐中的情感深度。她的琴声虽非胡语,却能传达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哀悼,表达了对楚国的怀念之情。这种超越语言的情感共鸣,使得音乐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
“泪如铅水湿春风,苦心只与春风诉”进一步深化了昭君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她的泪水如同铅水般沉重,只能在春风中倾诉,无法找到真正的慰藉。这种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昭君在异域他乡的无助与哀伤。
“曲中愁绪乱风丝,因风寄雁云南飞”通过音乐与自然景象的结合,展现了昭君音乐的感染力。她的音乐如同风中的乱丝,随风飘散,寄托着对远方的思念,如同南飞的大雁,承载着她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汉家弹作昭君怨,试问昭君别怨谁”则将昭君的个人情感上升到国家层面,探讨了她作为和平使者所面临的复杂情感。昭君的音乐不仅是个人的哀怨,更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
最后,“天生尤物天还如,仰天自笑蛾眉误。不如强醉枕琵琶,暂时栩栩梦还家”表达了昭君面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她感叹自己作为天生的尤物,却因命运的安排而背井离乡,最终选择在音乐中寻找短暂的慰藉与归宿,试图在梦中回到熟悉的家园。
“昭阳未有承恩地,阏氏孰与宁胡贵。不须频下思家泪,汉女雄猜如阿雉”则以历史人物的对比,强调了昭君命运的悲剧性。她未能在昭阳宫获得恩宠,也无法像阏氏那样得到宁胡的尊重。最后,诗人劝慰昭君不必频繁落泪,因为汉女的猜忌如同阿雉,昭君的命运注定充满了坎坷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昭君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她作为和平使者所面临的复杂情感与命运的悲剧性。通过音乐这一媒介,诗人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昭君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对和平的渴望。
教蝶慵,成莺恼。乍积风还扫。
山深无语,嫩绿苔茵藉余笑。
韵珂仙队散,步袜神光缈。
尚裙飘带拂,天际柳烟袅。怨开迟,叹谢早。
甫落犹夭矫。晴云擘絮,伴点池波卧浮藻。
绚春归,眼底逦迤河阳道。万华丛,那容春便老。
飐水逐霏红,快涉波泛萍,风送初满。
绿意惹江湄,千山外、沉沉断云谁剪。
竹边蒲里,绉纹斜照浮阴浅。
卧窗有客刚破睡,看拂晴霞绮片。
随湘任转无心,羡捷叶惊鸿,轻幢比燕。
空影淡仍明,登仙去、瀛岛洞天窥遍。
春潮急晚,掉回应带催归怨。
翠烟犹挂初蟾夜,难认映沙天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