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鹤带雾傍独屋,破巢含雪倾孤梧。
濯足将加汉光腹,抵掌欲捋梁武须。
隐几清吟谁敢敌,枕琴高卧真堪图。
此时枉欠高散物,楠瘤作樽石作垆。
病鹤带雾傍独屋,破巢含雪倾孤梧。
濯足将加汉光腹,抵掌欲捋梁武须。
隐几清吟谁敢敌,枕琴高卧真堪图。
此时枉欠高散物,楠瘤作樽石作垆。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寒冷孤寂的夜晚,独自居住在破旧的屋子里的情景。"病鹤带雾傍独屋",鹤因病痛而行走在迷雾中的空旷屋旁,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的孤独与不幸。"破巢含雪倾孤梧"则是鹤的巢穴因风雪而破损,孤单的梧桐树上积雪,凄凉之情溢于言表。
接着,"濯足将加汉光腹"和"抵掌欲捋梁武须"两句,诗人似乎在通过对古代隐士生活的想象来慰藉自己,"濯足"是洗脚的意思,准备如古时隐者一般生活在山林之中;而"抵掌"则是摩挲长发的动作,表明诗人想要效仿那些不问世事、悠然自得的高士。
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隐几清吟谁敢敌"和"枕琴高卧真堪图"两句展现出来。"隐几"是指隐居的几案,"清吟"则是清脆的歌声,诗人在深山中以琴声自娱,仿佛挑战世间一切;而"枕琴高卧真堪图"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依靠着琴,高卧于床,心境超然,如同画中仙境。
最后两句"此时枉欠高散物,楠瘤作樽石作垆"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财富的淡泊和对自然界的顺应。"枉欠"意味着不需要、不必;"高散物"则是指不必追求高贵或珍奇之物;而"楠瘤作樽石作垆"则是在形容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接受与享受,楠木的瘤疣被用来当作酒杯,石头则成为坐垫,这种自然无为的状态,是对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思想的一种诠释。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接受与适应,更是对传统文化中隐逸理想的一种追求和颂扬。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