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亭标往胜,楚俗旧登临。
昔堕看碑泪,今伤歧路心。
江山无改易,贤达几消沉。
缅想昔人叹,翻为后代钦。
雍台临汉水,樊口接荆岑。
树似遗棠爱,川如睹洛深。
谁知感慨者,名向此山寻。
岘亭标往胜,楚俗旧登临。
昔堕看碑泪,今伤歧路心。
江山无改易,贤达几消沉。
缅想昔人叹,翻为后代钦。
雍台临汉水,樊口接荆岑。
树似遗棠爱,川如睹洛深。
谁知感慨者,名向此山寻。
这首《岘山怀古》由明代诗人区大相所作,通过对岘山的描绘与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过往英雄豪杰的缅怀之情以及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联“岘亭标往胜,楚俗旧登临”,开篇点题,岘亭作为往昔胜迹的标志,引出对楚地风俗中登高临远的传统回忆。诗人以“往胜”和“旧登临”勾勒出岘山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积淀,为全诗奠定了怀古的基调。
颔联“昔堕看碑泪,今伤歧路心”,承上启下,通过“看碑泪”与“歧路心”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与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深思。这里的“看碑泪”既是对逝去英雄的哀悼,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歧路心”则暗示了在复杂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与困惑。
颈联“江山无改易,贤达几消沉”,进一步深化主题,江山依旧,但历史上的贤达却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无奈与对英雄事迹被遗忘的惋惜。这一联以自然景观的永恒与历史人物的短暂相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
尾联“缅想昔人叹,翻为后代钦”,诗人由个人的感慨转向对后人的启示,通过缅怀昔人,希望后人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珍惜当下,铭记历史。最后两句“雍台临汉水,樊口接荆岑。树似遗棠爱,川如睹洛深”,以具体的景物描写收束全诗,雍台、汉水、樊口、荆岑、棠树、洛水等意象,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增添了诗意的韵味,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岘山的怀抱之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美好。
整体而言,《岘山怀古》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池岛疑秦属,云山似洛疆。
四围青嶂合,一望绿川长。
野浦全春树,人家半夕阳。
峰峦看似绣,草木讶闻香。
冻竹澌银雪,寒风落锦霜。
楼思王粲倚,谷忆郑生藏。
石发和烟润,林衣浥露光。
日华初布暖,风信未经凉。
水泛蛟龙迫,岩居豺虎防。
鱼情空渺漠,雁思更微茫。
独浩巢松兴,多怀辟谷方。
天台与蓬岛,对此永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