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
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
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石笋行》,通过描写益州城西门外两块高耸的石笋,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和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这几句设置了场景,同时引出了历史传说和自然景观的对比,石笋如同两只巨兽守护着城门,而它们曾经被传为海中之眼,时间的流逝让苔藓覆盖其上,波涛也在其表留下痕迹。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这里的“瑟瑟”形容雨声,也传达了一种不安的情绪。诗人推测这些石笋可能是古代名将之墓的标志,流露出对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和敬畏。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颓败、官员阿谀奉承的不满和悲哀,同时也反映出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保持正直。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最后的几句抒发了诗人对于真正英雄品格的渴望,希望有壮士能超越世俗的束缚,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真正的勇气和力量所在。
整首诗通过对石笋的描绘和对历史的联想,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于英雄品格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唐代中期政治上的种种不满。
今为衣锦游,未遂衣锦归。
每怜江山是,自叹人民非。
道路榛莽塞,田畴禾黍稀。
经行询土俗,故老情依依。
剧谈昔日政,贪肆同封豨。
怀奸比设阱,婴祸类发机。
幸遇圣明朝,民安家已肥。
嗟我叨邑宰,才疏名更微。
愿言竭愚衷,清慎志不违。
治平二三策,何当达京畿。
寸心已渊沦,馀事犹尘飞。
投簪蚤税驾,清风旧渔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