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十一,发白牙齿脱。
未能游逍遥,意每不自豁。
偶寻乐天诗,往在江州日。
年几与我同,哀疾与我埒。
伊人了无生,外物均寂灭。
而且于形骸,变化难自适。
况我狭中者,万缘日相伐。
力小觉任重,忧多使内热。
安能保平和,但有就衰竭。
贤哉香山翁,精诚妙前哲。
悬车未六十,鼓缶终大耋。
以兹揆损益,亦似有与夺。
至理何心得,吾其守兹说。
今年四十一,发白牙齿脱。
未能游逍遥,意每不自豁。
偶寻乐天诗,往在江州日。
年几与我同,哀疾与我埒。
伊人了无生,外物均寂灭。
而且于形骸,变化难自适。
况我狭中者,万缘日相伐。
力小觉任重,忧多使内热。
安能保平和,但有就衰竭。
贤哉香山翁,精诚妙前哲。
悬车未六十,鼓缶终大耋。
以兹揆损益,亦似有与夺。
至理何心得,吾其守兹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的《杂咏》。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身体衰老以及内心忧虑的感慨。诗人在四十一岁时,感叹自己头发变白,牙齿脱落,无法像古人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心情难以舒展。他偶然翻阅白居易的诗,回忆起自己在江州的日子,发现当时与白居易年龄相近,都遭受病痛的折磨。
诗人通过对比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反思自己的命运。白居易虽然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但最终保持了内心的平和与智慧。诗人感慨于这种境界的难得,决心要坚守这种处世之道。他思考着如何才能达到这种至理,似乎意识到这需要内心的修炼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衰老的无奈以及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诗人的思考和感悟,富有哲理,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