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泥方滑道,返照隔楼明。
年已如秋老,心犹爱晚晴。
鼓刀宁异遇,带索定徒行。
倚遍阑干夜,寒砧处处声。
油泥方滑道,返照隔楼明。
年已如秋老,心犹爱晚晴。
鼓刀宁异遇,带索定徒行。
倚遍阑干夜,寒砧处处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傍晚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逝和个人境遇的感慨。
“油泥方滑道,返照隔楼明。”开篇两句勾勒出了一条湿润而又平坦的小路,阳光透过建筑物反射回来,使得道路两旁的景色分外一格。这里诗人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泥泞的道路与明亮的返照对置,既突出了环境的湿润和光线的明亮,又暗示了一种平淡而又明丽的生活态度。
“年已如秋老,心犹爱晚晴。”随后的两句,则转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岁月匆匆,诗人感慨自己已然步入老年,但依旧对那份静谧而美好的傍晚情景怀有留恋。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是对生命中一段段美好时光的珍视。
“鼓刀宁异遇,带索定徒行。”这两句诗转向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鼓刀"象征着一种准备或者警觉,"宁异遇"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于未知或特殊遭遇的期待。而"带索定徒行"则显示出一副随时准备出发、不拘小节的心态。这里诗人的情感复杂多变,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倚遍阑干夜,寒砧处处声。”末了两句,则将我们带入一个静谧而又略显萧瑟的夜晚场景。诗人在夜色中徘徊,每个角落都回荡着木鱼敲击的声音。这不仅是对声音美学的一种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生活节奏和宗教信仰的某种关联或思考。
总体而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生命流逝以及个人境遇的一种复杂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