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笙歌杂诵谣,盍簪一笑共今宵。
宛然上齿尊三老,非若班廷序百僚。
乡饮讵宜先仗出,虞人不必以弓招。
明时各适鸢鱼性,在野尤和似在朝。
处处笙歌杂诵谣,盍簪一笑共今宵。
宛然上齿尊三老,非若班廷序百僚。
乡饮讵宜先仗出,虞人不必以弓招。
明时各适鸢鱼性,在野尤和似在朝。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乡间宴饮的温馨画面。"处处笙歌杂诵谣,盍簪一笑共今宵。"这里的“笙歌”指的是民间的乐器和歌曲,“诵谣”则是人们在一起吟唱诗歌,"盍簪"是一种古代的酒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享受美好时光的愉悦心情。
接着“宛然上齿尊三老,非若班廷序百僚。”这里的“宛然”形容气氛和谐,“上齿尊三老”指的是对长者或有智之人的尊敬,“班廷序百僚”则是官场中按品级排列的情况。这两句强调了乡间宴饮的亲切与自然,相较于官场的繁文缛节,更显得淳朴而真挚。
再看“乡饮讷宜先仗出,虞人不必以弓招。”这里“乡饮”是指乡间的宴会,“讷宜先仗出”则意味着在这样的场合中,人们应该率先举杯畅饮,而不是像“虞人”那样需要用到弓箭来邀请或召集。
最后一句“明时各适鸢鱼性,在野尤和似在朝。”这里的“明时”指的是明白时节,"各适鸢鱼性"则是比喻人们顺应自然,不强求;"在野尤和似在朝"表达了诗人认为乡间生活与官场相比,更能体现出真实和谐的氛围。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乡间宴饮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淳朴生活方式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
檐蛛暝织。放游丝一缕,黏住香魄。
满地馀芳,不卷重帘,正怯晚来凄寂。
东风又是频吹送,共柳絮、一般轻别。
忍看它、罥尽残红,春去这番难觅。
淡月深林乍影,小楼凝望处,悬布篱隙。
恰似闲愁,系得芳心,一刻几回欹侧。
多情凤子寻香梦,想叶底、双双怜惜。
莫教它、粉翅飞来,随著春魂狼藉。
桂魄初圆,绮席开时,花灯共辉。
正帘栊寒悄,柳条绿浅,池台雨润,草色青回。
叶叶衣香,珊珊佩响,同上高堂捧玉卮。
还思想、愿年年今夕,长是如斯。椿萱递庆齐眉。
算我著、莱衣最后随。
听红牙拍遍,莺喉宛转,紫箫吹彻,蝶梦惊疑。
锦袖围风,翠屏障晓,莫放城头画鼓催。
梅花睡,被歌声唤醒,伴我裴怀。
苔衣冷翠叠。乱石荒阶飞败叶。蛛网当门暗结。
有古甃絮蛩,颓垣筛月。香罗腻雪。
剩绣巾和泪封箧。沧桑事,旧时燕子,软语向侬说。
悲切。短歌声咽。叹转眼浮云变灭。妆楼曾记赋别。
怕觅当时,玉佩珊玦。唾壶敲又缺。
早谱就幽兰怨阕。休重问,花前盟约,梦断故园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