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国熙熙日自迟,棠阴无讼草含滋。
何人剩伐南山石,大刻详书德政碑。
化国熙熙日自迟,棠阴无讼草含滋。
何人剩伐南山石,大刻详书德政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首句"化国熙熙日自迟",通过"熙熙"一词,传达出国家治理得当,百姓安居乐业,时间仿佛也变得缓慢而悠长。"棠阴无讼草含滋"进一步强调了社会和谐,法庭上没有争执,棠树下的阴影下草木茂盛,生机盎然。
后两句"何人剩伐南山石,大刻详书德政碑"则转向对官员的赞美,询问是谁还去南山采集石材,要精心雕刻一块详细的德政碑,以表彰这位师相陈大观的政绩。这表达了诗人对贤能官员的敬仰,以及对良好政治局面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既颂扬了社会的繁荣安定,又体现了对清廉有为官员的赞扬,具有鲜明的儒家理想和时代背景。
过了重阳,寒惨惨、秋阴连日。
尚何事、满城风雨,漏天如泣。
点染一林红叶暗,飘萧三径黄花湿。
听敲门、忽有客三人,来相觅。时节好,夸橙橘。
儿女喜,分梨栗。罄一樽聊慰,老怀岑寂。
想像曾来神女赋,伤心似失文通笔。
破残年、催酿酒如川,长鲸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