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山居与水居,閒栖树下即吾庐。
穷陬地远人烟静,好梦宵回月影虚。
破俗携锄栽剩菊,试閒烧烛读焚书。
从他晦朔频更序,自叹年来与俗疏。
不住山居与水居,閒栖树下即吾庐。
穷陬地远人烟静,好梦宵回月影虚。
破俗携锄栽剩菊,试閒烧烛读焚书。
从他晦朔频更序,自叹年来与俗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村中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宁静与淡泊的意境。
首联“不住山居与水居,闲栖树下即吾庐”,开篇便点明了诗人不拘于世俗的居住选择,而是选择了山林水畔的自然环境作为自己的栖息之所。树下的小屋,便是他的归宿,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颔联“穷陬地远人烟静,好梦宵回月影虚”,进一步描绘了所处之地的环境特点。偏远的地理位置,使得人烟稀少,夜晚的梦境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空灵。这里通过“好梦”与“月影虚”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
颈联“破俗携锄栽剩菊,试闲烧烛读焚书”,展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片段。他以锄头为伴,栽种菊花,既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暗示了他与世俗的疏离。夜晚,他点燃蜡烛,阅读书籍,享受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宁静。这一联通过“破俗”与“闲”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之间和谐共生的追求。
尾联“从他晦朔频更序,自叹年来与俗疏”,总结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平凡生活的态度。他并不在意外界季节的更替和时间的流转,反而自叹与世俗渐行渐远。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然和内心的坚守,以及对与世隔绝生活的深深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美和精神世界探索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