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僻心逾远,凭轩意豁然。
浩歌悲鹤去,小坐学鸥眠。
同志友三士,兴怀赋百篇。
扁舟随所适,秋柳漾湖烟。
地僻心逾远,凭轩意豁然。
浩歌悲鹤去,小坐学鸥眠。
同志友三士,兴怀赋百篇。
扁舟随所适,秋柳漾湖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远离尘嚣之地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地僻心逾远”,点明了环境的偏僻与内心的深远,暗示出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接着,“凭轩意豁然”一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站在窗前,心胸开阔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他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浩歌悲鹤去,小坐学鸥眠。”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以鹤与鸥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鹤的离去引发了诗人的感慨,而学习鸥鸟的悠闲生活,则体现了他对平静、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
“同志友三士,兴怀赋百篇。”这里诗人提到了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饮酒赋诗,抒发情怀,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共同的审美情趣。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深化了主题,表现了在隐逸生活中友情的重要性。
最后,“扁舟随所适,秋柳漾湖烟。”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乘着小船,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游荡在湖面上的情景。秋柳在湖面上轻轻摇曳,营造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与前面的描述相呼应,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状态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宁静、和谐生活的理想境界,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过宋不见元城公,渡淮不见陈了翁。
当时人人皆太息,至今海内倾高风。
老夫七十居乡县,龌龊龙钟何足见。
辱君雪里来叩门,自说辛勤求识面。
我得茶山一转语,文章切忌参死句。
知君此外无他求,有求宁踏三山路。
佳园寂无人,满地梅花香。
闲来曳拄杖,腊月日已长。
朱桥架江面,栏影摇波光。
奇哉小垂虹,梦破鲈鱼乡。
汀鹭一点白,烟柳千丝黄。
便欲唤钓舟,散发歌沧浪。
可怜隔岸人,车马日夜忙。
我归门复掩,寂历挂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