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归飞雁欲南,芙蓉开日正秋三。
花间恰好斜通径,林下偏宜小结庵。
海燕归飞雁欲南,芙蓉开日正秋三。
花间恰好斜通径,林下偏宜小结庵。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里木芙蓉盛开的景象,充满了自然与和谐之美。
首句“海燕归飞雁欲南”,以海燕和大雁的迁徙为引子,暗示季节的更迭,预示着秋天的到来。海燕向北飞去,大雁则准备向南迁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接着,“芙蓉开日正秋三”点明主题,木芙蓉在秋天开放,正值秋季的第三个月份,即农历九月,这正是木芙蓉最盛放的时节。木芙蓉以其独特的美丽,在秋天的画卷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花间恰好斜通径,林下偏宜小结庵。”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木芙蓉生长的环境和氛围。花朵之间恰好形成一条小径,既方便人们欣赏,又增添了一丝幽静与神秘感。在林荫之下,小庵若隐若现,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情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木芙蓉在秋天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我年五十九,门弧子垂左。
我今年七十,见子双髻鬌。
腹仅椰子大,贮书一何夥。
疾读建瓴水,响应炙车輠。
光怪蟠肺肠,不啻珠万颗。
小松三尺许,千丈气磊砢。
近笑韩氏子,瑟僩了细琐。
远笑陶翁儿,但解觅梨果。
我年如子时,记诵亦云颇。
举苕乃遗帚,一懒万事堕。
愿子于心田,及时勇耕播。
秋成敛精凿,糠秕勤筛簸。
子之名曰燧,此语本宰我。
拾旧新是图,学问甚改火。
字之曰又新,进业幸勿惰。
譬如万里途,幸已糇粮裹。
一旦辍于行,骏马同鳖跛。
近世文字繁,动辄百箧锁。
谁能发蠹鱼,丹铅拂埃堁。
手之而口之,五夜孤灯坐。
林下时思之,解衣盘薄裸。
六经四书外,一一与探揣。
鹏鲸大胾嘬,馀子或螟蠃。
又新有如此,名世岂不可。
江之水汤汤,念子驾归舸。
溯源寻紫阳,子其正帆柁。
《赠方童子》【宋·方回】我年五十九,门弧子垂左。我今年七十,见子双髻鬌。腹仅椰子大,贮书一何夥。疾读建瓴水,响应炙车輠。光怪蟠肺肠,不啻珠万颗。小松三尺许,千丈气磊砢。近笑韩氏子,瑟僩了细琐。远笑陶翁儿,但解觅梨果。我年如子时,记诵亦云颇。举苕乃遗帚,一懒万事堕。愿子于心田,及时勇耕播。秋成敛精凿,糠秕勤筛簸。子之名曰燧,此语本宰我。拾旧新是图,学问甚改火。字之曰又新,进业幸勿惰。譬如万里途,幸已糇粮裹。一旦辍于行,骏马同鳖跛。近世文字繁,动辄百箧锁。谁能发蠹鱼,丹铅拂埃堁。手之而口之,五夜孤灯坐。林下时思之,解衣盘薄裸。六经四书外,一一与探揣。鹏鲸大胾嘬,馀子或螟蠃。又新有如此,名世岂不可。江之水汤汤,念子驾归舸。溯源寻紫阳,子其正帆柁。
https://shici.929r.com/shici/16UsHCa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