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寄我锦绷儿,要识淇园烟雨姿。
却笑河豚誇绝品,此君真味有谁知。
故人寄我锦绷儿,要识淇园烟雨姿。
却笑河豚誇绝品,此君真味有谁知。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友人赠予的锦绷中蕴含的淇园烟雨之景,以及对河豚与竹子味道的对比,巧妙地表达了对竹子真味难以言喻的感慨。
首句“故人寄我锦绷儿”,开篇即点明主题,一位老友寄来珍贵的礼物——锦绷,引出下文对内容的描述。锦绷,古代一种精美的包裹或容器,此处暗含着礼物的珍贵与期待之情。
次句“要识淇园烟雨姿”,进一步展开画面,淇园是古代著名的竹林之地,烟雨则营造了一种朦胧、诗意的氛围。诗人想要通过锦绷中的物品,去领略淇园那如诗如画的烟雨景象,暗示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紧接着,“却笑河豚誇绝品”,这里以河豚作为对比,河豚因其肉质鲜美而被誉为绝品,但诗人却笑其过于自夸。这一转折,将话题从自然景观转向对事物价值的思考,暗示了对真正美好事物的深层次理解,可能并非外在的赞誉所能完全表达。
最后,“此君真味有谁知”中的“此君”指代竹子,借用古人对竹子的尊称,表达了对竹子内在品质的赞美。然而,真正的竹子之味,即其高洁、坚韧的品格,又有谁能完全理解和欣赏呢?这不仅是对竹子的赞美,也是对那些具有高尚品质而不被世人完全理解的人或事物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深入探讨了对美好事物的理解与欣赏,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意味。
曳履江城北,逍遥访仙乡。
扫却千里恨,爱此六月凉。
云根埋宿雨,木末酣斜阳。
峭崖列岩窦,老树攀穹苍。
地坼三关暗,天开一隙光。
青霄丽太白,应此金之芒。
双桃几日熟,冷笑痴吴王。
洞开人已去,刚风舞霓裳。
仙凡本相近,此理自可量。
学诗未学仙,凡骨生惭惶。
东南形胜惟扬州,介江负淮作襟喉。
有国以来几百战,吊古千载空悠悠。
哀哉荒主与荡子,钝尽铁剑崇倡优。
迷楼九曲烂如画,珠帘十里半上钩。
当年二十四桥月,曾照三十六宫秋。
平山堂上一长叹,但有衰草埋荒丘。
欧仙苏仙不可唤,江南江北无风流。
何人复诵广陵散,黯然悲恨不可收。
只今英主正用武,增五万灶屯貔貅。
金城坚筑壮营垒,绮段细错良田畴。
神谟庙算万全举,天时既至须人谋。
将军山西名将种,家声直到青海头。
男儿有死必报国,正当为上分此忧。
勉旃速办古人事,貂蝉本自出兜鍪。
莫是西湖,分一派、残波剩碧。
闲问著、莺仙丹事,老榕知得。
荇水带长鸥踏损,柳风絮暖鱼吞入。
只前山、依旧汉时青,晴还湿。亭疏好,何消密。
花少好,无多植。听黄鹂三请,要诗翁出。
消渴泉斟寒玉液,留题石剥苍苔色。
叹而今、翻羡□南春,乾坤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