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殆未尽,枯荣殊等伦。
寒蓬响城角,野烧剔河漘。
樵后半成劫,香销无复言。
春谁怜辽海,犹有牧羝人。
生意殆未尽,枯荣殊等伦。
寒蓬响城角,野烧剔河漘。
樵后半成劫,香销无复言。
春谁怜辽海,犹有牧羝人。
这首诗《寒草》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曹家达所作,通过描绘寒草的景象,展现了深秋或冬季的凄凉与生命的坚韧。
首句“生意殆未尽”,点明了尽管生命似乎即将消逝,但依然蕴含着生机。接着,“枯荣殊等伦”一句,将枯萎与繁荣置于同一层面,强调了生命循环中的平等与共存,无论是繁盛还是衰败,都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寒蓬响城角,野烧剔河漘”描绘了一幅寒冷季节的景象,蓬草在风中摇曳,发出声响,远处的野火映照在河边,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又壮丽的氛围。这里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写,增强了画面感。
“樵后半成劫,香销无复言”则转向对人类活动的描述,砍柴的人留下了一半的痕迹,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里的“香销”可能象征着某种情感的消散,或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最后,“春谁怜辽海,犹有牧羝人”表达了对辽远海边的春天的期待,以及对在那里仍然坚持生活的人们的同情。牧羝人通常指的是在艰苦环境中仍坚持生存的人,这里借以表达对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之人的敬意和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寒草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冷酷与生命的顽强,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节物自催迫,意闲欢有馀。
驾言二三子,往寻隐者居。
城隅有乔木,人言于公闾。
当时乞身归,买田将结庐。
悲哉丝竹地,今为狐兔墟。
野色映脩竹,清溪数游鱼。
惊风下木叶,策策纷填渠。
俯仰成今昔,叹此卜筑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