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声深院里,歌扇小楼中。
当时飞燕马上,妖艳为谁容。
娇颤须扶未稳,腰袅轻笼小驻,玉女最愁峰。
掠鬓过车骤,回首意冲冲。宝钗斜,云鬓乱,几曾逢。
谁知去三步远,此痛与君同。
玉箸残妆谁见,獭髓轻痕妙补,粉黛不须浓。
重见为低诉,馀恨更匆匆。
雨声深院里,歌扇小楼中。
当时飞燕马上,妖艳为谁容。
娇颤须扶未稳,腰袅轻笼小驻,玉女最愁峰。
掠鬓过车骤,回首意冲冲。宝钗斜,云鬓乱,几曾逢。
谁知去三步远,此痛与君同。
玉箸残妆谁见,獭髓轻痕妙补,粉黛不须浓。
重见为低诉,馀恨更匆匆。
这首词作是宋末元初的诗人刘辰翁所创,属于《水调歌头》的第十五首。从艺术风格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女子闺房情愫、对逝去爱情的怀念与哀愁的作品。
"雨声深院里,歌扇小楼中。" 这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的庭院深处,小楼内传来女子轻轻唱歌的声音,这不仅营造了氛围,也为接下来的情感表达打下了基础。
"当时飞燕马上,妖艳为谁容。" 这里借用历史上的美女飞燕,以其惊人的姿色和风骚来比喻词中的女子,强调她的绝世美貌,并且这种美貌是专门为了某个人而存在的。
"娇颤须扶未稳,腰袅轻笼小驻,玉女最愁峰。" 这几句通过对女子身体语言和动作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她的娇弱与不安,同时“玉女”一词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而“最愁峰”则暗示她内心深处的忧虑。
"掠鬓过车骤,回首意冲冲。宝钗斜,云鬓乱,几曾逢。" 这些句子通过对头发和饰物的描述,再次强调了女子的美丽与不安,以及她内心深处的思念。
"谁知去三步远,此痛与君同。玉箸残妆谁见,獭髓轻痕妙补,粉黛不须浓。" 这里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无奈和痛苦,以及女子在化妆时的独自哀愁,她并不需要浓重的装饰来遮盖她的美丽。
"重见为低诉,馀恨更匆匆。" 结尾两句则是对再次相遇时的低声叙述,以及这种相聚后又即将离别的无尽哀愁。
整首词通过对细节的精心描绘和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女子内心世界的复杂与丰富,是一篇典型的中国古代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