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暑未尽归,山气晓已肃。
幽岩虽数登,恨负长居宿。
去郊三里馀,幽兴不至独。
出门行咏歌,凉风发芳郁。
浅流落野花,疏籁动高木。
山僧朴无营,榛莽争石菊。
十年题藓中,隐约尚可读。
陟高睇群峰,青削森若竹。
河沿纳溪流,渔网映莎蓼。
荒城烟火馀,不似当安隩。
兵甲犹未宁,安能肆林麓。
暂为世外欢,共得阔心目。
兔影怜未亏,山头胜华屋。
残暑未尽归,山气晓已肃。
幽岩虽数登,恨负长居宿。
去郊三里馀,幽兴不至独。
出门行咏歌,凉风发芳郁。
浅流落野花,疏籁动高木。
山僧朴无营,榛莽争石菊。
十年题藓中,隐约尚可读。
陟高睇群峰,青削森若竹。
河沿纳溪流,渔网映莎蓼。
荒城烟火馀,不似当安隩。
兵甲犹未宁,安能肆林麓。
暂为世外欢,共得阔心目。
兔影怜未亏,山头胜华屋。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中秋过后二日与诸子一同登逍遥岩的所见所感。首句“残暑未尽归,山气晓已肃”点明了季节和时间,秋意渐浓,晨起山间已有凉意。接着“幽岩虽数登,恨负长居宿”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遗憾,未能常居于此享受山林之乐。
“去郊三里馀,幽兴不至独”描述了前往逍遥岩的路程虽不远,但内心的愉悦却难以独享。接下来的“出门行咏歌,凉风发芳郁”展现了诗人漫步于山间,吟唱诗歌,感受凉风带来的清新与芬芳。
“浅流落野花,疏籁动高木”描绘了山间的自然景象,流水轻拂野花,微风吹动高树,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山僧朴无营,榛莽争石菊”则通过描写山中僧侣的生活状态,表现了简朴而自在的生活态度。
“十年题藓中,隐约尚可读”暗示了山岩上的历史痕迹,虽然岁月久远,但仍能读出过去的印记。“陟高睇群峰,青削森若竹”则展现了从高处俯瞰群峰的壮丽景色,如同翠竹般挺拔。
“河沿纳溪流,渔网映莎蓼”描绘了河流边的渔村景象,溪流汇聚,渔网与水草相映成趣。“荒城烟火馀,不似当安隩”则对比了荒废的城池与安适的村落,突出了自然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
最后,“兵甲犹未宁,安能肆林麓”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即使渴望隐居山林,也无法实现。“暂为世外欢,共得阔心目”则是对暂时逃离世俗烦恼的欣慰,与友人共享这份宁静。“兔影怜未亏,山头胜华屋”以兔影与山头的景致作比,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季登山的乐趣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乱的忧虑。
尔之王父东诸侯,朱门行马高修修。
严君家学又继美,年少乡书推上游。
我生苦晚百无益,犹及步趋陈太丘。
飘零不死见三世,尔复预此能言流。
风神清羸谈炙毂,生理萧条书汗牛。
今年别我忽远役,天马放靶难停留。
问渠何官县博士,横山之西江东陬。
此邦固是吴楚会,风淳土朴衣冠稠。
亦闻岩谷多古迹,最喜道途稀使驺。
公堂讲罢看山坐,香鼎茶铛相劝酬。
热官千骑岂不好,白日公庭愁督邮。
饮水茹药善自爱,岁晚相期钓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