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四面云山顶,东瞻案衍拖横岭。
岭上天桥对我亭,舆梁谁驾虚无境。
仙人来往扶栏游,彼岸奚藉一苇浮。
祖龙鞭石空费力,何如天造非人谋。
武夷长虹事乃幻,谢傅永安桑海变。
恰似嵩山玉女窗,中秋月每从中见。
亭子四面云山顶,东瞻案衍拖横岭。
岭上天桥对我亭,舆梁谁驾虚无境。
仙人来往扶栏游,彼岸奚藉一苇浮。
祖龙鞭石空费力,何如天造非人谋。
武夷长虹事乃幻,谢傅永安桑海变。
恰似嵩山玉女窗,中秋月每从中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神秘的自然景观,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与赞美。
首句“亭子四面云山顶”,以“亭子”为视角,将读者带入一个高耸入云的世界,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接下来,“东瞻案衍拖横岭”,描述了从亭中远眺,群山连绵,蜿蜒起伏的景象,展现出山川的壮美与辽阔。
“岭上天桥对我亭,舆梁谁驾虚无境。”这两句将视线转向山岭之上的“天桥”,仿佛是连接人间与仙境的桥梁,令人遐想联翩。接着,“仙人来往扶栏游,彼岸奚藉一苇浮。”进一步描绘了仙人自在穿梭于天地之间的场景,强调了自然界的神奇与超凡脱俗。
“祖龙鞭石空费力,何如天造非人谋。”这里借用了秦始皇鞭石筑长城的典故,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工干预自然的反思,暗示了自然造物的奇妙与不可复制性。
“武夷长虹事乃幻,谢傅永安桑海变。”通过引用武夷山长虹的传说和谢安治理永安的故事,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自然景观的永恒与不变。
最后,“恰似嵩山玉女窗,中秋月每从中见。”以嵩山玉女窗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夜,明月从山中显现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联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中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