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马万松岭,言寻观潮楼。
楼祀江潮神,繄吾禋典修。
前两度临兹,江从楼下流。
今番乃涨沙,群咸颂神庥。
然吾别有思,无非为民谋。
迤东利涨沙,庶望桑麻稠。
迤西本弗藉,石塘巩金瓯。
从古楼临江,涛观八月秋。
观涛固非要,况昨畅吟眸。
利者乃致败,柴石捍禦筹。
弗藉者反然,泥涂艰行舟。
试看西来薪,转运以车牛。
合郡供爨薪,弗属宁免愁。
谓此为昭假,实益吾怀羞。
跋马万松岭,言寻观潮楼。
楼祀江潮神,繄吾禋典修。
前两度临兹,江从楼下流。
今番乃涨沙,群咸颂神庥。
然吾别有思,无非为民谋。
迤东利涨沙,庶望桑麻稠。
迤西本弗藉,石塘巩金瓯。
从古楼临江,涛观八月秋。
观涛固非要,况昨畅吟眸。
利者乃致败,柴石捍禦筹。
弗藉者反然,泥涂艰行舟。
试看西来薪,转运以车牛。
合郡供爨薪,弗属宁免愁。
谓此为昭假,实益吾怀羞。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观潮楼纪事》。诗中描绘了皇帝亲临万松岭,前往观潮楼祭祀江潮神的情景。观潮楼不仅是对江潮神的纪念之地,也是皇帝关注民生、思考治理策略的场所。
诗中提到两次之前皇帝曾亲临此地,江水从楼下的河道流淌。而这次,江水上涨,带来了沙洲,人们纷纷赞扬江神的庇佑。但皇帝心中另有深意,他关心的是如何利用这些涨沙,希望它能促进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让稻田更加茂盛。同时,对于西部地区,虽然没有直接的助益,但通过加固石塘,确保了金瓯(象征国家的稳固)的安全。
皇帝还提到了观潮的传统,尤其是八月的潮汐,但认为观赏潮汐并非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他指出,有利的条件可能会带来失败,如柴石的防御策略;而原本看似不利的条件,如西部地区的地形,反而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通过车牛运输物资,解决全郡的柴薪供应问题。
最后,皇帝表达了对这种利用自然条件改善民生的行动的赞赏,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作为君主的责任,即在面对挑战时,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以真正惠及百姓。整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民生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